市场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像是站在时间洪流的岸边,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静静地观察,然后,在某个潮汐的节点,精准地“落子”。
你把这称为“牛散”,我更愿意看作是少数能捕捉到市场周期性“呼吸”的家伙。
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徐开东,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他不是那种追逐热门概念、今天买明天卖的投机客,而是那种能把“持股”这两个字,活成一门关于耐心和认知的艺术的玩家。
咱们先撇开那些具体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持股比例,或者哪个板块涨了多少,哪个股票涨了多少。
那都是事后诸葛亮的游戏,是别人已经跑完的赛道,我们看看就好,当个参考。
关键在于,这个“徐开东”这个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手里那40只股票,年内最高能翻两倍,总涨幅224%——这个数字,听起来像是个传说,但背后一定有门道。
我一直觉得,投资这事儿,最难的不是算账,也不是看图,而是“算人”。
算人性,也算人的“认知差”。
为什么有的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为什么有的人能在别人恐慌时坚定持有,在别人贪婪时悄悄退场?
这背后,是基于什么逻辑?
首先,得打破一个迷思:这种“重仓”和“翻倍”,很多时候不是靠运气砸出来的。
当然,市场大环境、政策风向、宏观经济这些“天时”很重要,但能抓住天时,并且用“人算”去对冲“天算”的风险,那才叫本事。
想想看,那40只股票,分散还是集中?
文章里说“重仓40股”,这听起来像分散,但“重仓”二字又透着股“集中”的意味。
能把40只股票都“重仓”,并且在大部分身上看到不错的涨幅,这本身就说明他对“标的”的筛选有极强的信心,而且这种信心不是凭空来的。
咱们来捋捋,一个真正有“认知差”的投资者,他看事情会有哪些不一样?
第一层:时间的厚度
大多数人看股票,看的是月线、周线,甚至日线。
但徐开东这类人,他看的是年线,是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
他会问自己:这个公司,五年后还在不在?
五年后,它的生意模式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差?
文章里提到的“大有能源”,9月份3块,11月10块,这中间的涨幅,如果是普通人,可能早就因为一点点波动给吓出去了。
但如果徐开东是在一年前、两年前就已经判断好这家公司在煤炭周期里的价值,那么区区几个月的波动,不过是后视镜里的风景,而他的眼睛,始终盯着前方的路。
这种“拉长时间轴”的视角,能帮你过滤掉太多市场噪音,让你专注于那些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
第二层:账本的维度
我们常说的“算账”,就是金钱账。
赚了多少,亏了多少。
但对于这种类型的投资者,账本远不止于此。
情绪账: 拿住一只股票,尤其是在它波动剧烈的时候,需要多大的心理素质?
这中间的煎熬、怀疑、坚持,都是情绪账。
一年翻两倍,听起来很爽,但中间的过程,可能是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
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账,才能真正实现金钱账上的收益。
机会成本账: 他重仓40只股票,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押注在这40个地方。
他选择了“不分散”,选择了“深耕”。
那么,他放弃了哪些可能的机会?
他有没有可能因为过于“集中”而错过了其他领域的爆发?
这笔账,很多时候比直接的盈亏更复杂。
他能承担这种“错过的风险”,说明他对自己选中的标的,有着极高的“值博率”判断。
精力账: 跟踪40家公司,即使是重仓,也需要相当的精力去研究、去理解。
这不像买个指数基金,扔进去就不用管。
这说明他有自己的研究体系,有自己的“信息挖掘”和“分析能力”。
第三层:结构的洞察
为什么是这40家公司?
文章里提到了几家,比如主营煤炭的大有能源,化学原料的亚星化学,小家电的彩虹集团,锌冶炼的罗平锌电,锂电池的时代万恒,焦炭生产的云煤能源,LED显示屏的联建光电,不锈钢的太钢不锈,液态奶的新农开发,石油工程的中油工程,还有冠捷科技。
乍一看,挺分散的,有周期股,有消费品,有新能源,有科技,有工业。
这不像那种“扎堆”某个概念的玩法。
这说明,他可能不是在追逐风口,而是在寻找那些在各自领域里,具备某种“结构性优势”的公司。
龙头效应: 比如彩虹集团是电热毯行业龙头,亚星化学是氯化聚乙烯生产商,罗平锌电是国内唯一的锌冶炼企业,太钢不锈是全球领先的不锈钢龙头,中油工程是石油工程建设龙头。
这些“龙头”的标签,意味着它们在行业内有定价权、有技术壁垒、有规模优势,不容易被轻易颠覆。
产业链地位: 像云煤能源(焦炭生产)、新农开发(种子生产)等,它们可能处于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分享着整个产业链的增长。
政策受益或行业景气: 锂电池、LED显示屏、石油工程等,可能对应着当前的宏观政策导向或者行业景气度。
他可能是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去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不是为了“分散风险”,而是为了“分散收益的来源”,让不同类型的资产,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能贡献一部分价值。
他不是在赌某一个“黑天鹅”,而是在拥抱一系列“灰犀牛”——那些风险明显,但一旦把握住就能带来丰厚回报的事件。
第四层:低语的“元信息”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比如徐开东重仓了某某股,某某股涨了。
但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元信息”——他做决策时,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套利”的艺术: 很多时候,市场不会让价值和价格完全匹配。
总会有一些被低估的资产,或者一些被高估的风险。
徐开东可能就是在寻找这种“错配”。
比如,冠捷科技年内涨幅1.44%,但徐开东三季度增持了36.60%,累计持仓2235万股,位列第八大流通股东。
这说明,即使是涨幅不大的股票,只要他认为未来有潜力,或者说,这个价格“值”这个持仓,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加仓”。
这种“值”的判断,是基于他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资产价值、潜在重组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评估。
“耐心”的定价权: 有时候,拥有“耐心”本身,就是一种定价权。
当别人急于套现,或者因为短期波动而止损时,你选择等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市场情绪的“反向操作”。
这种耐心,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市场周期的准确预判。
所以,与其说徐开东是“牛散”,不如说他是一位“认知套利者”和“耐心投资者”。
他的成功,不是一次性的运气爆发,而是一种持续的、基于深刻洞察和理性执行的投资哲学。
我们看他持仓,不是为了去复制他的具体操作,因为我们没有他的信息、他的认知,更没有他的耐心。
而是要学习他那种“算人”的思维方式:拉长时间轴,拓展账本维度,洞察结构性优势,理解“元信息”的价值。
这就像是在学习如何画一张全新的地图,而不是在修补一张旧地图。
旧地图告诉你,徐开东在某个地方发现了宝藏,而新地图,则告诉你,如何自己去找到那片宝藏之地。
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思考,更需要像他一样,把“算账”的功夫,做到极致。
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学习的乐趣。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