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赚钱难,越来越多人改行送外卖,为何女骑手越来越多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以前的办公室在明亮干净的写字楼里,现在的工位就挤在电动车上,不到半个平方。

一块黑色海绵坐垫,是中年女骑手们谋生的全部工具,也是束缚她们的狭小天地。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把骑手的生活拍成都市探险,可对她们这些大姐来说,这从来不是什么浪漫选择,而是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无奈之路。

之前那些光鲜的企业高管、杂志编辑、创业老总,现在都不得不穿上蓝色或黄色的工服,上面还贴着平台的编号,感觉一切身份都被打回原形。

这小小的座位,实际上是她们融入城市的入口,里头蕴藏着她们生活中的脆弱,背负着家庭的责任,忍着社会的偏见,还得在算法的规制下谋生。

电动车就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没有人一出生就想做骑手,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才走上这条路的。

42岁的王姐之前开文印店,生意一年不如一年,最后只能歇业。而李姐做了十几年杂志编辑,纸媒一塌糊涂,她的经验在新媒体时代一下子就不管用了。

以前能接纳很多女性的行业,比如餐饮、零售和家政,现在工作岗位越来越少,职业发展的机会一瞬间就没了。

想要重新找工作真心不容易,35岁这个年龄就像个隐形的门槛,面试官问你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真是一问三不知啊。

她们的技术跟不上现在这个数字时代,学历在现实中也没啥用。正当她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外卖平台的招聘信息就像根救命稻草:不用面试,当天就能上班,干得多挣得也多。

这儿不管你多大年纪,也不会查你以前的事,只要有辆电动车就能挣钱。50岁的张姐说:一上车就能赚钱,孩子学费和房贷都有着落,这其实不是选择,而是没办法了。

电动车的座位,成了她们在风浪中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难挣的钱和那种让人两头为难的家庭。

骑上电动车并不等于获得了自由,她们其实是跳进了算法的陷阱,还被当成效率不高的骑手。

平台说派单只看数据,可理想中的骑手标准本来就是更偏向身体素质好的、能随时待命的男性。

远的、重的、爬楼的活儿,基本都是优先给男骑手,而女骑手接到的多半都是那些短小又便宜的单子。

更让人抓狂的是时间的尴尬,傍晚送餐正是高峰期,平台给补贴,但这时候正好是接孩子和做晚饭的时间。

天气差了就得加钱,雨天路滑,女的骑车更危险,真的很纠结,要么忍痛舍了家里的钱去赚补贴,要么为了安全扣自己的信用分,真是两难啊。

45岁的刘姐有一次为了送外卖,把孩子锁在家里,然后赶紧送完餐飞回去,看到孩子哭得特别厉害,她也跟着哭了。

生理期真的是个麻烦,疼得肚子直发狠,但还是得硬着头皮去上班,要不然那天的钱就没了。系统就只看数据,根本不管这些事。

她们也有自己的生存本事,搬不动重东西,就用心换好评,帮客人扔垃圾、送药的时候多嘱咐一句注意点。

和保安、商家搞好关系,取餐送餐能快人一步,很多地方的女骑手还当上了小头目,耐心处理矛盾,成了团队的粘合剂。

平台倒是开了个女性驿站,给提供姜茶和急救包,但社保和工伤这种重要保障,还是没跟上。

得给她们一个实实在在的保障。

中年女性骑手越来越多,这可不是那种灵活就业的美好故事,而是经济转型带来的实际困难。

她们的电动车上,不仅坐着一家人的生计,还反映出社会的偏见和保障的不足。虽然有人夸她们很坚强独立,但这份坚韧其实背后藏着很多无奈。

谁不想在舒舒服服的办公室里上班,谁愿意天天顶着风日晒到处跑呢?

真正的帮助,不是光说好听话,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算法设计要更有人情味,别让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间难以选择。

更重要的是,要给她们一张可靠的保障网,交社保后出了事能拿到工伤赔偿,想换个工作的时候还能有技能培训。

48岁的赵姐说:我们不怕吃苦,就怕拼到连份安稳的保障都没有。

那些在街上飞奔的蓝色和黄色的身影,可不应该只是城市里匆匆而过的路人。

总的来说

当算法变得更贴近人心,确保能真正实现的时候,她们的电动车座位就不再是救命的浮木,而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职业跑道了。

毕竟,所有为生活努力的姑娘,都应该被温柔对待。

参考资料:

大河网说,巨头公司要大规模裁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