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准将不再隐瞒,一个船厂超全美,真打起来美军没后劲

当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克林根准将在2023年4月大西洋理事会的会议上,把那张幻灯片公之于众时,会场里大概安静了几秒。那上面写着:中国造船产能是美国的232倍。这数字不是什么秘密情报,而是海军情报办公室自己评估出来的,只是没人敢这么大声说出来。一个中国船厂一年的产量,比美国所有船厂加起来还多。这话从一个美军准将嘴里说出来,感觉就不一样了,像是一记耳光,火辣辣的。

这些年,美军还能撑着全球第一的场面,靠的是冷战攒下的老本。那些游弋在全球的航母和驱逐舰,多数都上了年纪。可战争,尤其是持久战,拼的不是你现在有多少家当,而是你家底被掏空后,能多快补上。这一点,美军高层里总算有清醒的人开始意识到,他们脚下的地基正在被掏空。

这事儿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那时候,联邦补贴一撤,美国的商业造船业应声倒地,一片哀嚎。船厂从二十多家关到只剩几根独苗,两万多熟练的焊工、钳工、设计师,要么转行,要么退休。制造业的大盘子也在缩水,一千九百多万的产业工人,到了2018年只剩下一千二百多万。手艺这东西,是师傅带徒弟,一点点磨出来的,生产线可以重启,但断了代的工人,你上哪儿找去?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坐在办公室里敲代码,谁还想去船厂里闻铁锈味。

产业链就像一串珍珠,造船厂是最大的那颗,但上下游那些供应钢材、电子系统的小厂子,才是串起项链的线。美国的这条线,已经断得七七八八。那个老旧的《琼斯法案》还死死卡着脖子,规定本土航运必须用美国船。结果就是美国船又贵又慢,商用市场几乎归零,只剩下军舰这点订单,把成本抬得天高。

反观中国,走的是另一条路子,军民融合。几百家大型船厂,平日里造集装箱船、油轮,订单接到手软,2023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订单都被一家中国公司拿走了。这些商业订单养活着庞大的工人群体和完整的供应链,一旦有需要,产线一转,就能像下饺子一样造军舰。江南、大连这些造船厂,一个就能同时开工好几艘航母或者大型战舰。纽波特纽斯船厂算是美国顶级的了,三个大船坞,同时伺候两艘航母就到顶了。这么一算,真动起手来,中国能同时开工36艘,美国顶多4艘,九倍的差距,这仗怎么打?

数字是最不会骗人的。2024年,中国海军的舰艇总数已经摸到了234艘,超过了美国的219艘。而且中国舰队里七成都是2010年后的新船,年轻力壮。美国这边,这个比例只有可怜的25%。万一在台海有什么风吹草动,美军拿存量打消耗,沉一艘就少一艘。补给?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建造速度,现在连一年两艘都保证不了。海军2025财年的预算申请,第一项没钱办的优先事项,就是砸4亿多美元,去修补潜艇工业那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克林根那番话之后,美军内部不是没动静。2023年底开始搞工业基础评估,国会也批了钱搞工人培训。甚至还有人提出,把维修保养的活儿外包给日本和韩国的船厂。但这终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日本韩国加起来的份额,跟中国比也差得远,而且把自己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美军现在的思路,是用质量弥补数量,大力发展无人系统和高精尖导弹。可问题是,中国也没闲着,技术也在飞速追赶。驱逐舰上的垂直发射单元,预计到2027年就能超过美军的一半。海权的天平,就这么在大家不经意间,一点一点地倾斜了。过去几十年吃老本的好日子,似乎真的快到头了。未来海上的规矩,恐怕得由那些能不断造出新船的人来定了。

话说回来,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谁也说不准明天会发生什么,但工业基础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也不是光砸钱就能解决的。美军的清醒派多起来,或许还有机会,但眼下的局面,确实不怎么乐观。真到了需要比拼后劲的时候,光靠精神是造不出军舰的。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