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事儿放一起看,特别有意思。
就像你看一部剪辑混乱的电影,上一个镜头是俩人握手言和,下一个镜头就一人给了另一人一闷棍。
很多人看完就上头了,觉得这不讲武德,是背叛。
我倒是觉得,把这事儿当成情感剧看,格局就小了。
这压根不是人际关系,这是一盘纯粹的生意,而且是那种各怀鬼胎、连账本都不一样的生意。
我们先来捋一捋这个“一手交大豆,一手递调查函”的剧本。
这在历史上是什么新鲜事吗?
根本不是。
拉长时间轴看,这套操作是美国处理与崛起中经济体关系的传统手艺。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跟日本搞贸易战,也是这个路数。
一边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极限施压,搞出各种调查和关税威胁;另一边,财长贝克又牵头搞出了“广场协议”,坐下来跟你谈汇率,谈市场开放。
你看,是不是熟悉的味道?
施压是为了在谈判桌上拿到更多筹码,而谈判本身,又是为了实现施压所要达成的战略目标。
所以,把这事儿理解成“翻脸”,其实是把国家行为给拟人化了,代入了太多情绪价值。
而一旦你开始计算“情绪价值”,这笔账就没法算了。
正确的姿态是,把它当成两家巨型公司之间的商业博弈,咱们只算三本账:金钱账、机会成本账,以及最重要的,风险账。
先算金钱账。
这笔账最简单。
我们买大豆,解决国内一部分饲料和食用油的缺口,特别是填补南美大豆上市前的空窗期。
美国豆农卖出大豆,缓解了库存压力,拿到了现金,保住了自己的农场,皆大歓喜。
从这个层面看,这是一笔你情我愿的交易,纯粹的金钱往来,谁也不欠谁。
所谓的“大豆订单是给美国送温暖”,这种说法本身就带了层滤镜。
做生意,首先是满足自身需求,附带产生的外部效应,那是另一回事。
再算机会成本账。
这笔账就有意思了。
对我们来说,买不买美国大豆,选择权其实在我们手里。
过去几年,我们早就开始了“大豆采购多元化”,巴西、阿根廷的进口量大幅提升,国内产量也在努力爬坡。
这意味着,美国大豆从过去的“必选项”,变成了现在的“可选项之一”。
这次采购,更像是一种战术性的补库存,机会成本不高。
说白了,就是市场上正好有这么一批货,价格也还行,那就买了。
我们并没有被“大豆依赖”这张牌彻底锁死。
但对美国那边来说,这笔账就复杂了。
卖掉大豆,是安抚农业州这个基本盘的刚需,是“不得不做”的事。
这部分利益集团的声音很大,尤其是在选举周期里,你不可能对他们的破产危机视而不见。
但是,开启301调查,维护其在科技、贸易规则上的主导权,又是其国家长期战略的核心利益,更是“不能不做”的事。
于是,一个拧巴的局面就出现了:负责贸易的部门和负责农业的部门,KPI不一样,他们的行动逻辑自然就分裂了。
你看到的“一手糖一手棒”,本质上不是一个统一大脑指挥下的精妙操作,更像是一个内部存在严重分歧的委员会,最后拿出的一个缝合怪方案。
最后,也是对我们普通人和做企业的最重要的,是算风险账。
这次事件最大的启示,就是把“政策不确定性”这个风险敞口,血淋淋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301调查这东西,它不像关税,有个明确的税率。
它更像一把悬在你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掉下来,也不知道会砍向谁。
这种不确定性,会“翻译”成企业实实在在的成本。
你的供应链要不要做备份?
要不要为了规避风险,把一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
你的法律合规部门是不是要扩编?
你的财务报表里,是不是要多提一笔“潜在风险准备金”?
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都会侵蚀你的利润。
对于做外贸的朋友来说,这种“班味”特别浓,合同刚签,货还在海上漂着,政策就变了,这找谁说理去?
所以,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不是去指责对方“为什么不守信用”,而是要接受一个现实:在当前的大国博弈格局下,所谓的“长期互信”已经是一种奢侈品。
大家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短期、动态博弈。
合作是暂时的、交易性的;摩擦才是常态化、结构性的。
在这种环境里,个体的最优策略不是去赌政策会变好,而是要假设政策会持续“抽风”。
然后基于这个最坏的假设,来构建自己的生存策略。
对于企业,就是建立更有韧性的供应链,开拓更多元的市场,手里多留点现金。
对于个人投资者,就是别把所有身家押注在单一市场、单一资产上,做好全球化的资产配置,降低单一政治风险带来的冲击。
说到底,大国关系早就过了那个“你侬我侬,忒煞情多”的年代了。
现在就是搭伙做生意,能合作的单子就谈,谈不拢的地方就各自亮肌肉。
大豆是生意,芯片也是生意,只不过前者是关于餐桌的,后者是关于未来的。
指望用一单餐桌上的生意,去换取对方在未来问题上的让步,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想通了这一点,很多事情就不会那么上头了。
对方出牌,我们接着,然后出自己的牌。
重要的是看清牌桌的全貌,算好自己的三本账,别在情绪的泥潭里打滚。
共勉共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