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吉隆坡会谈的墨迹还没干透,前后不到24小时,一场好戏就在欧洲上演了。主角是一家中企,闻泰科技,直接对荷兰撂下狠话:我们中方的CEO不官复原职,安世半导体的供货就甭想了!这可不是一时冲动的叫板,而是在看透了游戏规则之后,一次极其精准的反将一军。
你以为这只是意气用事?那就想得太简单了。就在前不久,荷兰政府在美国的授意下,又是冻结资产,又是强行换帅,把安世半导体这家中资控股的企业搞得鸡飞狗跳。现在,风水轮流转,中企不跟你搞什么温良恭俭让,直接把主动权攥回了自己手里。
事情得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那场会谈说起。中美双方好不容易坐下来,核心议题之一就是悬在全球科技企业头上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这条规矩狠在哪?它意味着只要一家中国资本在海外子公司的持股超过一半,就可能被美国直接拉进黑名单,管你在不在美国。
像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公司在荷兰,但控股方是中国资本,就正好撞在了枪口上。会谈的结果是,美方同意在未来一年内暂停执行这条规则。这口气还没喘匀,问题来了——规则虽然暂停了,但荷兰人早就动手了。今年,荷兰政府就以“管理缺陷”为由,强行暂停了中方CEO张学政的职务,还冻结了公司资产,甚至阿姆斯特丹的法院将几乎所有投票权都交给了一个独立管理人。
更讽刺的是,十月中旬法院公布的文件直接揭了老底:早在今年六月,美国官员就明确向荷兰施压,要求“必须更换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CEO”。说白了,荷兰就是那个被推到前面的卒子。
这边刚跟美国人达成协议,稳住大局。那边闻泰科技的反击就开门见山,毫不拖泥带水。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内部会议的态度非常明确:要货可以,先把我们的人还回来!恢复中方CEO的职务,是恢复供货的硬性前提。你看,这手牌打得多干脆,都不走官方渠道,企业自己下场,把压力直接给到你脸上。
荷兰那边瞬间就坐不住了。荷兰经济大臣紧急致电中方,语气那叫一个和缓。从当初的强硬干预到现在的主动沟通,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为什么?因为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安世半导体70%的产能在中国,东莞的封测厂更是承担了全球80%的出货量。荷兰政府费尽心机抢到手的,其实就是个离了中国生产线就无法运转的“空壳子”。中国商务部在十月初的反制措施更是打蛇打七寸,直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荷兰人接了个管不了的烂摊子,干瞪眼。
这场博弈影响的,可不止是一家半导体公司。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汽车芯片,尤其是功率半导体的重要供应商,大众、宝马、特斯拉都是它的大客户。中国这边一断供,整个欧洲的汽车产业链立马感受到了寒意。欧洲车企协会甚至发出预警,今年的汽车产量可能因此减少15%。
德国车企的高管们私下里都懵了,谁能想到,一场看似遥远的控制权之争,最后会直接威胁到自家工厂的生产线,甚至连雨刷、电动车窗这种基础功能的芯片都面临断供风险。这一下,欧洲汽车产业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他们才猛然惊醒,原来自己的命脉有一部分是牢牢攥在中国手里的。
这场反击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打破了过去那种“你出技术、我定规矩”的旧模式。当中国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时,就拥有了制定规则的底气。闻泰科技的硬气,不只是为了一个职位,更是为了捍卫整个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话语权。
所以说,谁掌握了供货权,谁就掌握了发言权。过去,他们总觉得可以用各种规则来拿捏我们,现在中国企业开始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规矩,我们也可以写;底线,我们自己来守。荷兰以为抱紧美国的大腿就能分一杯羹,却没想到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埋头苦干的“世界工厂”。这场反击就像一个标杆,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企业,不仅能参与游戏,更能改变游戏。接下来棋怎么走,全世界都在看,但毫无疑问,中国已经落下了关键一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