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米贵成奢侈品,民众疯抢中国米,背后黑手竟是农协

“大米居然成了奢侈品!”这话要是搁别处,听着像个段子。但在日本,这却是无数家庭主妇每天面对的扎心现实。超市货架上,本土产的大米包装精美,价格也同样“精美”,贵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旁边偶尔出现的中国米,价格亲民,几乎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大多数时候连影子都见不着。

一个GDP全球第四的发达国家,民众居然喊着吃不起米饭,这事儿听起来太魔幻了。要知道,大米在中国是战略物资,粮食消费占了六成以上,是绝对的民生底线。怎么到了隔壁的日本,画风就变得如此诡异?

这背后藏着一个叫“农协”的庞然大物。它的全称是“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听着挺朴实无华,但它对日本农民的影响力,远超三星之于韩国人。一个日本农民,从出生到死亡,都几乎无法逃离农协的掌控。想贷款种地?找农协。想买种子化肥?还得找农协。收成了,庄稼必须卖给农协。就连结婚生子、看病养老、甚至死后的丧葬,农协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么一个“全方位服务”的组织,自然就垄断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农民无法自由交易,消费者也不可能直接从农民手里买到便宜的大米。它像一只无形的手,牢牢扼住了日本的米价。

其实,农协的初衷并非如此。二战后的日本一片混乱,农协的诞生是为了稳定粮食供应,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是个偏公益性质的组织。可随着时间推移,这股力量变了味。日本独特的选举制度,让农村地区的选票价值远高于城市,一张农村选票能顶城里好几张。手握庞大农民票仓的农协,顺理成章地成了执政党自民党必须拉拢的“铁票仓”。

有了政治当靠山,农协的腰杆就硬了。为了维持大米的高价,各种匪夷所思的操作轮番上演。比如,对进口大米征收高达百分之几百的关税,即便是2015年降了又降,税率依旧高得惊人。泰国的香米,到日本口岸一公斤才60日元,可一加上关税,价格立马翻了好几倍,即便如此,居然还比日本本土大米便宜不少。

更绝的是,他们还联合政府搞出了一个“减反政策”。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人们的餐桌丰富起来,面包、牛排、意面成了新宠,大米的需求量开始下滑。同时,水稻种植技术进步,产量又上来了。一边是需求减少,一边是供给增加,米价下跌似乎是必然的。但农协不答应。于是,“减反政策”出台,政府直接掏钱,鼓励农民少种大米,甚至让农田荒着。结果就是,日本的水稻技术不进反退,种植面积和亩产双双下滑。

农协还很擅长“造神”。他们把普普通通的日本大米,包装成了某种“天赐的恩物”,请来各种“仙人”背书,仿佛吃了日本米就能获得某种精神升华,而国外的米,则是对这种神圣的亵渎。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日本的米价几十年来一直维持在一个高位。哪怕是2025年政府为了平抑米价投放储备粮,其中超过九成也被一位神秘买家迅速扫货,这位买家是谁,大家心里都有数。

不过,这个看似固若金汤的体系,如今也出现了裂缝。最直接的威胁,来自人口老龄化。现在日本农民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68岁,年轻人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回乡继承土地。农协赖以生存的根基——农民群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萎缩。

民怨也在沸腾。最近的调查显示,近七成的日本民众认为,米价高得离谱,问题就出在农协身上。因为米荒问题,自民党的支持率已经跌破了三成。当一个社会的基础生活成本都出了问题,再牢固的利益联盟,也难免会动摇。

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大米和货架前望米兴叹的民众,构成了日本当下最讽刺的画面。农协这艘巨轮,还能在这种逆流中航行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