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备受瞩目的印度经济红利,如今让人倍感唏嘘。2025年的前九个月里,外国投资者从印度股市撤资176亿美元,创下多年新高。尽管印度本土投资者硬着头皮砸下700亿美元试图稳住局面,但终究未能挽留外资,更多的资金还悄悄流向了中国。这场资本大撤退看似突然,其实是早有预兆的温水煮青蛙效应,如今终于全面爆发。
从数据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资本流失,而像是一次彻底死心的选择。印度2025年的净外国直接投资(FDI)暴跌96.5%,从上一财年的100亿美元跌到尴尬的3.53亿美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细算下来,这点资金甚至连孟买市中心一套豪宅的零头都不够。怪不得外资们把票子放到别处去:从股市撤的那207亿美元,也有不少涌进IPO市场,毕竟那里去年回报率能达到37.1%,而股市不过勉强维持在4%。资本精如猴,自然哪里有利可图就奔哪里。
本土投资者入场“接盘”的场面颇为感人。700亿美元顶着,印度股市表面上没有一塌糊涂,但内里却是一地鸡毛。在卢比持续贬值的压力下,本土的力量显得单薄且疲惫,所谓“虚胖”的市场能撑多久,怕是个问号。
当然,对外资来说,退出印度的理由不仅是利润薄,更是内外夹击的阵痛。外部来看,美国的动作够狠。先是重税“打脸”:对印度商品加收25%关税,再借着印度买俄油的理由再加25%,直接税率飙到50%。印度对美出口也应声跌了20.7%,纺织品、仿制药这些传统的顶梁柱产业遭受重创,塔塔集团一天市值蒸发37亿,够写进财经教材的惨烈例子。再来是AI冲击与签证政策翻脸,印度的IT产业转型之路愈发艰难,塔塔咨询公司居然裁员1.2万人,不少程序员都已经转行送外卖了。印度曾引以为傲的优势产业,如今也在大变局下难以为继。
而内部问题更是令人头疼不已。政策上翻脸如翻书,小米资产被冻结、三星税务纠纷,沃达丰甚至被政府纠缠十几年才勉强撤销追溯税款,这种不讲规则的操作谁愿意买单?基础设施更是一塌糊涂,有印度商户吐槽港口卸货要花七天,早就没法和中国的效率比肩了。更别提常年停电的糟糕工厂环境和单薄的产业链。印度电子元件有一半都依赖中国进口,硬件产业连个底子都没打好,结果手机出口暴跌41%,而隔壁越南却在同期吸引外资一路猛涨。
还有印度在国际博弈中的左右摇摆,也是让外资“用脚投票”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印因俄油采购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美国拿关税威胁逼着印度减半采购俄油。但印度炼油厂的设备设计严重依赖俄油,更改方案需要巨资和大量时间。表面嘴上服软的同时,印度却暗地里加购中国精炼油。这种策略显然让印度的经济环境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惹人担忧。
资金的撤离并非无处可去,有人欢笑就有人哭泣。对比来看,中国的进步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印度的困顿。2025年新兴市场基金对中国的配置比例高达28.8%,恒生指数半年的涨幅达到36%;而越南吸引的外资今年飙到了382.3亿美元,泰国的FDI同比增长近88%。这些经济体无疑是接住了印度的溃逃资本。
印度政府眼看局势不妙,也开始尝试自救,比如金融改革、放宽外资准入门槛、扩大信贷,但面对已经破裂的信心,显然力不从心。资本在乎的是稳定规则和确实回报,单靠“印度故事”这种口号是留不住的。
印度这次的教训其实很简单,无论是政策、基建,还是自身的产业链问题,如何给资本创造稳定且长远的回报才是头等大事。毕竟安全感比梦想重要,确定性比炒作靠谱。倘若印度再不醒悟,不仅超越中国的目标遥不可及,甚至还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泥泞中挣扎得更久。
想想吧,曾经风光无限的“印度故事”,如今变成难以收拾的烂摊子。问题到底出在谁身上?印度是不是该认真地审视自己的那张牌,别再幻想靠旧招数赢得资本的青睐。资本从不讲情面,它只闻到钱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