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美国公布加税名单,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非洲小国莱索托,只因它和美国之间“逆差”高。这一幕像把手电筒照进世界贸易的暗角:美国总出口或进口占全球不到一成,却要用关税撬动地球。问题来了:当一个不是“全球最大买家”的国家试图重写规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全球化按下倒车,还是换轨重启?
一边是特朗普多年对“双边贸易不平衡”的执念,从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电子大举出海开始,到1988年他在拍卖会上看中《卡萨布兰卡》里的钢琴却被日本收藏家抢走,这根刺一直在心里。后来中国成了美国逆差的最大来源,德国车也躺枪,越南、墨西哥因“中转”被盯上。另一边,经济学界说世界是多边网络,拿“我和理发师之间是逆差”来类比,强调单挑双边并不靠谱。可是,美国国内有股跨党派的不满,觉得工人被全球化“拿走了饭碗”。到底是贸易的锅,还是机器人的锅?先按下不表。
往下剥一层,许多岗位不是被别人抢走,而是被自动化替代。这十来年有制造回流美国,但车间里站的是机器人,真实用工并不多。再看供货链:一部手机,苹果和富士康的演示显示至少25个国家在贡献零部件,镜头来自日本,一些金属件来自瑞士,想搞清原产地,关税就像拆拼图。美国财政官员公开说,“别指望一直生活在廉价消费品的包围里”,这话挑战了1959年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美国厨房”展示的旧叙事:普通人买得起洗衣机就是生活的优越感。如今,衣服用不久就丢进填埋场的浪费刺眼,消费降速有道理,可真把便宜货撤走,老百姓火气也不小。
表面看,关税像一张大网,能迅速拦住外面的货,给内部留喘息。可这份平静经不起历史与现实的风浪。过去两百年,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轮番上场。1929—1930年代的大萧条是需求崩塌,二战的影子随之而来;2008年金融危机也是全球需求掉头向下,中国投入4万亿元刺激,成了关键托举点,但这次并非“真正全球”,巴西、印度等大新兴市场受创有限。供给冲击更扎手:1973—1974年石油价格三四倍地跳涨,1979年又一轮动荡;到2020年,新冠把船、人、港口搅成一团,货在那儿,运不了,全球看清了链条脆弱。
再把镜头拉到美国的脆弱点:智能手机、笔记本曾传出部分免税的消息,这是实用妥协;普通药品多在印度生产,但大量原料来自中国。要想换供应地,难度远高于换大豆买家,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里,大豆占不少。力量展示也有“失灵”的时刻:美国用高关税逼哥伦比亚接受被驱逐的非法移民,哥方很快点头。但拿这招去对付中国、欧洲,效果就像毛主席当年说的“纸老虎”。另一方面,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宣称有75个国家排队要和美国签协议,目标是孤立中国;伊隆·马斯克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影响特朗普时不时又说“想达成协议”。策略摇摆的证据之一,就是4月2日那张名单:莱索托居首,原因只是“牛仔裤和钻石导致逆差”,和战略没半点关系。看着像平静,实则方向不清、暗流涌动。
真正的反转在于,这场“全球化大试验”推出来的不是贸易战大合唱,而是“全球化减一”:被减去的是美国。关税逼着其他地区抱团,替代网络加速搭起来。中国可能成最大获益者,许多原本对美的出口改卖其他市场,比如电动汽车在欧美受阻,却在其他地区跑得快,推动绿能产业外溢。“一带一路”自2013年起就做另一套全球化,连接内陆,把高价值货物、服务与数据串起来,不再只盯着海港城市。多极图谱显形:欧洲寻求自主,印度、巴西、印尼、越南、墨西哥积极上车。美国的威慑在小国有用,在大块头面前火候不够,哥伦比亚的案例只是个段子。前面埋的“纸老虎”与“多边拼图”此刻全被翻起来,逻辑串上。
直白说,这套操作像用放大镜找“理发师逆差”,一手挑双边数据,一手喊要把制造拉回本土。看上去要为工人谋福利,实际工位给了机器人;说要告别便宜货,又怕消费者发火;想靠关税逼全球让步,又在关键环节对手机、笔记本开口子。这逻辑够“精妙”,把“全球化减一”包装成新路线,也算胆识。不过,一个策略同时要抓选票、抓产业、抓供应链,还要抓同盟伙伴,结果成了样样顾及、处处掣肘。把莱索托放在名单头一位的“巧思”,更像是给混乱加了注脚。
如果全球化要减一,把美国拿掉到底是重塑公平,还是自我孤立?一方说能让产业回家、工人回岗;另一方说只会把订单与伙伴推向别处,让自己在医药、材料、算力上更被动。你站哪一边?是赞成用关税和汇率工具硬切版图,还是支持在多极格局里用开放与合作拼韧性?欢迎把想法写在评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