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一个事儿,欧洲那个被寄予厚望的电池独角兽Northvolt,年底在美国申请破产了。
这事挺有意思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司倒闭,更像是一个大型的、昂贵的、关于制造业的社会实验,最终宣告失败。
很多人把这事归结为管理层不行,比如拿着特斯拉前高管的豪华履历,却干着“滑雪团建”的活儿,工厂产能只有设计目标的零头。
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如果只看到这一层,那这几十上百亿美元的学费就算白交了。
我们得算一笔更深层的账。
Northvolt的失败,本质上是一个“系统性排异反应”。
它是在一个成熟、昂贵、规则繁复的欧洲工业生态里,试图强行植入一个需要野蛮生长、极致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新器官”。
结果,整个系统都对这个新器官产生了排斥。
捋一捋这个逻辑。
第一层,是“风险投资”对“硬核制造”的认知错配。
Northvolt的成长路径,充满了硅谷VC圈的经典叙事:明星团队、颠覆性技术(虽然最后没看到)、宏大愿景(欧洲能源自主),以及天量的融资。
这种模式在软件、互联网领域屡试不爽,因为代码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可以“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快速迭代,用一个MVP(最小可行产品)去验证市场,然后用钱烧出规模。
但电池制造是完全不同的游戏。
它不是软件,是化学,是物理,是工程。
你没法A/B测试一个电芯配方,也没法“敏捷开发”一座投资几十亿美元的超级工厂。
每一个生产环节——从浆料搅拌、涂布、辊压到化成分容——都充满了know-how,是无数工程师拿时间和汗水填出来的坑。
产线的良率,差一个百分点,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Northvolt恰恰是用软件公司的思路在玩一个硬件的游戏。
疯狂开分基地、画“木质电池”的大饼,这些都是典型的“讲故事、拉高估值、再融资”的VC玩法。
核心是维持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而不是打磨生产车间的效率。
这就好比一个施工队,地基还没打牢,就开始预售顶层复式的楼花,还号称下一栋楼要用火星土壤来盖。
根子上就歪了。
第二层,是“欧洲模式”与“电池战争”的节奏错配。
我们得承认,欧洲的工业体系,有它的优势:技术沉淀深厚、工人权益保障好、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这套体系在制造奔驰汽车、奢侈品手表时,是加分项。
但在动力电池这个新兴的、堪称绞肉机的赛道上,这些优势几乎都成了负债。
我们来算一笔“环境成本”的账。
Northvolt选址在瑞典北部,一个几万人的小城。
出发点很“政治正确”:绿色能源、带动偏远地区就业。
但制造业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是要素成本。
那里天寒地冻,意味着更高的厂房保温和运营成本;人口稀少,意味着招工难,熟练工更难,来了也留不住。
高福利和强大的工会,意味着极高的人力成本和极低的生产弹性。
相比之下,它的竞争对手在哪里建厂?
在中国四川、江苏,在波兰,在匈牙利。
那些地方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集群、海量的工程师红利、以及一种为了生存和发展可以“all in”的奋斗文化。
这不是价值判断,而是客观现实。
当你的对手可以用“三班倒”24小时调试产线,而你的工厂还在为员工的滑雪假期和下午茶时间做规划时,这场仗其实在开打前就已经分出胜负了。
欧洲的“高成本、高福利、高规制”模式,面对东亚的“低成本、高效率、强执行”模式,在电池制造这种极端考验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的领域,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Northvolt的工厂事故频发,甚至出了人命,这背后恐怕不只是管理问题,更是整个体系在面对一个它不熟悉的工业物种时,表现出的手足无措。
第三层,是“金钱账”和“时间账”的巨大亏空。
Northvolt破产,大家都在算金钱账。
欧盟亏了3亿欧元,大众、高盛这些投资人亏得更多。
但这些钱,对于这些巨头来说,虽然肉疼,但不致命。
真正的、无法挽回的损失,是“时间账”。
从2016年成立到今天,快8年了。
这8年里,欧洲把“产业自主”的希望寄托在这一个篮子里。
结果,这个篮子是漏的。
而与此同时,它的竞争对手们在干嘛?
宁德时代市值一度突破万亿,技术路线多点开花,全球市占率遥遥领先。
LG能源解决方案在波兰的工厂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供应着欧洲主流车企。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已经装进了特斯拉的柏林工厂。
也就是说,Northvolt不仅自己没搞成,还浪费了欧洲汽车工业最宝贵的8年转型窗口期。
它就像一个“占位符”,占着茅坑不拉屎,让大众、宝马这些车企的电动化战略规划,始终建立在一个虚无缥re的“本土供应”幻想上。
现在幻想破灭,回头一看,牌桌上的好位置,早就被别人占满了。
所以,韩国企业成了“最大赢家”,这只是一个结果。
根本原因在于,欧洲试图用一种“old money”的优雅姿态,去打一场“new money”的街头肉搏战。
姿态很帅,但被揍得很惨。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不是嘲笑欧洲制造业不行了。
而是要警惕一种倾向:即用金融叙事去绑架实体产业,用PPT上的宏大构想去替代车间里的枯燥执行。
任何脱离了成本控制、效率提升、良率爬坡的制造业创新,都是空中楼阁。
创业不是请客吃饭,制造业尤其如此。
它需要的是扎根于泥土的耐心和对规律的敬畏,而不是在云端描绘诗和远方。
Northvolt这堂昂贵的课,不仅是给欧洲人上的,也是给所有还沉浸在“弯道超车”幻想里的人上的。
有时候,最快的路,就是那条最笨、最苦、最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走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