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放水,中国稳坐,全球资金调头背后
最近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在关注,美国突然又开始“放水”了,然后中国这边却很稳,其实这还不是巧合,所以背后藏着更大的故事。
先来说个行业共识吧,其实只要美联储一放水,全球金融市场就会开始骚动,但是这次跟以前还真不太一样,于是我的观点是,这一轮全球资金流向,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国家政策选择的博弆,而且这种分化会带来新格局,比如过去的“美强中弱”预期,其实正在被悄悄逆转。
为什么这么讲,其实要追溯到上个月,美国金融圈突然风声鹤唳,本来美联储说要慢慢缩减资产负债表,结果十月底直接掉头,说不缩了,同时还降了利率,理由很简单,因为银行业亮起了红灯,比如回购利率连着飙升,金融机构没钱到处借,而且动用紧急贷款工具的规模已经快追上当初疫情爆发的时候,倘若再这样不给管控,说不定金融系统又要出大问题。
这里其实有个全球少有人注意的数据,美国银行在一个月里,用了超过680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工具,而疫情最严重时也不过8000多亿,由此可见,美国资金流动性缺口其实吓人。
不过问题还不限于金融机构,美国政府自身也开始出岔子,比如从十月一号起,联邦政府被迫停摆,超过八十万公务员只能回家,另外七十多万人一边要上班,一边拿不到工资,甚至核能安全部门都剩下没几个人看守,别说普通民众了,食品补助的钱断了,街头免费发餐的队伍越来越长。
据说截至十月底,光是政府发不出救助金,受影响的美国人就超过四千万,同时经济数据估算下来,这次停摆直接造成了超百亿美元的损失,虽然每次停摆都会闹,但这次叠加了金融紧张,说实话挺罕见。
还有更吓人的,美国国债的增长速度,比以前可快多了,比如今年八月刚刚突破37万亿美元,到十月中旬就滚到38万亿,短短两个月增加一万亿,这速度你受得了吗?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二十年美债累计增速,都没这么疯过。
利息支出飙升后,大家心里疑惑也多起来,万一美国政府还不上债咋办,不是开玩笑,国会开会很多金融大佬都提出,有些投资人甚至把国债削减了配置,再加上美联储暂停缩表,说明连他们自己都忌惮债券市场崩盘这一刀。
接下来重点来啦,很有意思的是,国际资本这边,反倒开始加速买入中国资产,比如最近,高盛、摩根等一线投行,轮番操作A股,香港股市也有大机构买入,数据上去年九月外资净流入A股是四十六亿,预期到明年上半年,还会再流入超过一百亿,而这个速度,比很多同等经济体都要高。
原因也好理解,香港和内地股市估值低、价格合理,然后中国经济释放的稳定信号越来越多,三重因素叠加,自然吸引了注意力,与此美元流动性回归宽松,资金更愿意去冒点险,于是新兴市场又成了香饽饽,华为的概念股和新能源龙头频上头条,比如比亚迪今年前三季度利润超210亿人民币,这也是资金愿意流入的现实基础。
中国这边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跟着美联储走极端,比如LPR连续五个月没调整,中国央行则用1.1万亿的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投了中长线资金,很显然,这种节奏并不是简单跟风国际,而是精准操作,为了稳住市场,“以我为主”。
跟美国那种被动应对银行危机不同,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更强,比如2015年股灾后,中国学到不少教训,现在的政策空间比较充裕,调整手段也灵活,反而美联储被国债和银行业“掐住咽喉”,选择余地变窄,这种差异,其实反应出两国治理体系的底层区别。
其实全球资金的流向,绝不仅仅是谁利率高低那么简单,人心都有一把秤,哪里稳定、哪里政策空间足、风险可控,钱自然会流去哪里。例如今年以来,东南亚不少新兴市场因为通胀、利率乱波动,资本净流出,而中国虽然没大涨,但外资却持续小幅流入,就像是在观望后悄悄下注,这就是“稳预期”的红利。
如果进一步拆解,你还会发现,其实美国现在是属于拆东墙补西墙,比如应对金融系统压力就得印钱,再对债市施加保护,结果推高债务风险,但中国这边还保留了后手,既能调控楼市、托底实体,也不着急刺激过快,因此资金既是衡量器,也像是给政策投票,这本质是对制度比较的表决。
最后,其实没人真正能断定未来格局究竟会怎么变,不过眼下趋势很鲜明,美联储被迫宽松,政策转弯,中国经济则节奏稳定,全球资金流向悄然变化,于是问题来了,这样的趋势能持续多久,我们又能凭什么保持自己的节奏,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