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华为'道不同'之争:揭秘中国新能源产业生态多样性

当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在微博上郑重澄清“从来没说过‘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时,这场由媒体报道引发的风波,已然超越了企业间口水仗的范畴,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隐喻性注脚。2025年秋天的这场误会,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汽车工业转型期的集体焦虑与路径探索。在被情绪化和对立化叙事常常主导的舆论场中,曹力的回应不仅是对事实的澄清,更是对产业理性的呼唤——在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中,我们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而非简单对立,是良性竞合而非零和博弈。

零跑所坚持的“全域自研”战略,表面上与华为的赋能模式形成对比,实质上却共同指向同一个目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电动车。全域自研绝非闭门造车,而是对核心技术链条的深度掌控。从 leptong 动力到智能座舱,从电子电气架构到自动驾驶,零跑试图构建的是一个不被人“卡脖子”的完整技术生态。这种选择的背后,是对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深刻洞察——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共识,那些只做装配集成、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终将在产业价值链中逐渐边缘化。而全域自研的优势在于技术迭代的自主性、用户体验的一致性和数据闭环的完整性,这些构成了零跑参与下一轮竞争的底气。

反观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其本质是凭借在ICT领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为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捷径。华为不造整车(与赛力斯等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除外),却志在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供应商”,这种定位既避免了与客户直接竞争,又能将其在5G通信、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等领域的优势最大化。华为模式的成功,证明了在技术高度复杂的智能汽车时代,专业化分工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正如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历程所示,没有哪家企业能够通吃所有环节,合纵连横往往是效率最优解。

值得玩味的是,曹力特别强调“全域自研与和其他优秀企业展开合作不矛盾、不冲突”。这句话揭示了现代商业竞争的本质已从“你死我活”转向“竞合共赢”。在供应链全球化的今天,即便是技术自研程度最高的特斯拉,也需要采购宁德时代的电池、AMD的芯片;而拥抱华为全栈解决方案的赛力斯,同样保留着对整车制造关键环节的自主权。零跑与华为表面上走着不同的道路,但在底层逻辑上,都是通过对核心能力的构建,寻求在产业变革中的差异化定位。二者的“道不同”,是方法论的不同,而非终极目标的对立。

这场风波的深层价值,在于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生态多样性。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既需要华为这样的技术赋能者,也需要零跑这样的全域自研者,还需要比亚迪这样的垂直整合者,以及理想这样的产品定义专家。多元化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不仅是市场成熟的标志,更是产业创新的源泉。回顾科技产业发展史,Windows与MacOS的并存、Android与iOS的竞争,都证明了标准化与定制化、开放与封闭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可以在不同维度上创造价值。中国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能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正是得益于这种百花齐放的创新氛围。

从投资视角看,这场争议揭示了智能电动车赛道的长期投资逻辑。短期来看,市场往往被交付量、价格战等表象所迷惑;但长远而言,决定企业价值的始终是技术护城河的深度与用户粘性的强度。零跑的全域自研若成功,将构筑起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华为的赋能模式若普及,则可能重塑整个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分布。投资者需要关注的,不是企业间暂时的口水仗,而是它们各自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团队的执行力。在资本市场的喧嚣中,保持对产业本质的洞察,方能把握真正的投资机会。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争论的启示在于:技术路线之争最终会转化为用户体验之差。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技术路径,检验其成败的唯一标准是能否为用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全域自研若能带来更流畅的车机互动、更精准的驾驶辅助、更低的维护成本,便是好模式;外部赋能若可实现更快速的技术升级、更丰富的生态应用、更可靠的系统稳定性,同样值得青睐。消费者不必陷入技术主义的迷思,而应回归产品本身——安全、舒适、智能、经济,这些永恒的消费诉求,才是评判汽车的终极尺度。

展望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群雄并起”迈向“巨头竞合”的新阶段。零跑与华为的“道路”之辩,预示着一个更加复杂而成熟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在这个格局中,单纯的技术自研或全盘外包都将面临挑战,而基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开放合作将成为主流。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企业探索“核心自研+生态合作”的混合模式,在保持对关键技术与用户数据掌控的同时,积极融入更大的技术生态。这种“中庸之道”,或许才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最优解。

曹力在回应最后呼吁“共同营造一个客观、理性、健康的舆论环境,让我们安心造车”,这不仅是企业家的心声,更是整个行业的期盼。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000万辆、出口量跃居全球第一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扎实的技术创新、更开放的合作心态、更包容的产业舆论。零跑与华为的“道不同”,恰恰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活力与多样性;而它们的“志同”——推动中国智造走向全球,则是所有从业者的共同使命。在智能电动车的星辰大海中,每一条认真探索的道路都值得尊重,因为正是这些不同的道路,共同绘就了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壮阔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