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重金锁单!有6家磷酸铁锂公司,很可能会走出翻倍主升浪!

磷酸铁锂行业正上演一场“抢货大战”。宁德时代砸下重金锁定富临精工子公司产能,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巨头纷纷跟进,长协订单金额累计超千亿元。这场争夺战的焦点不再是价格,而是高端产能,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已成为稀缺资源,技术领先的企业正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

磷酸铁锂行业的“锁单潮”从2025年初开始升温。宁德时代向富临精工子公司江西升华支付15亿元预付款,并承诺在2025至2029年间采购其80%的产能。这一举动引发连锁反应,龙蟠科技、万润新能等企业相继拿下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的长期大单,订单规模从10万吨到132万吨不等,覆盖周期长达3至5年。

下游电池厂商的疯狂锁单背后,是高端磷酸铁锂产能的严重短缺。目前仅有头部企业能批量生产压实密度≥2.6g/cm³的第四代高压实密度产品,这类产品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20%以上,适配快充需求。而行业整体产能虽超500万吨,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开工率却持续满载。

技术壁垒成为分水岭。富临精工的草酸亚铁法仅需一次烧结,能耗比传统工艺低30%,产品压实密度稳定在2.6g/cm³以上。湖南裕能的YN-13系列通过碳包覆技术实现超高压实密度,已批量供货宁德时代神行电池。这些技术优势让头部企业获得2000-5000元/吨的溢价空间。

市场格局加速分化。2024年磷酸铁锂行业CR5(前五家企业集中度)已达63.8%,湖南裕能以28.8%的市占率稳居第一。二三线企业因无法突破技术瓶颈,部分已宣布终止扩产计划,如丰元股份叫停5万吨项目,川金诺放弃磷酸铁锂产线转型磷化工。

海外布局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龙蟠科技在印尼的9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将于2025年底投产,湖南裕能马来西亚工厂规划产能9万吨。这些项目瞄准欧盟《新电池法规》带来的本地化供应需求,海外订单加工费比国内高15%-20%。

储能市场成为需求爆发的第二引擎。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同比增长106%,大容量电芯订单排期已至2026年。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占比超过95%,对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的要求进一步推升高端材料需求。

成本控制策略转向一体化整合。湖南裕能实现磷酸铁全部自供,龙蟠科技在江西宜春建设碳酸锂加工厂,磷化工企业如贵州磷化直接从磷矿切入磷酸铁锂生产。这种“资源-材料”垂直整合模式可降低生产成本10%-15%。

资本动向印证行业趋势。宁德时代除预付锁单外,还斥资25.63亿元增持江西升华至51%股权,成为控股股东。电池厂商通过股权绑定确保供应链安全,2025年以来锂电领域战略投资金额超百亿元。

产能扩张计划更聚焦技术门槛。富临精工新增35万吨产能全部为高压实密度产品,湖南裕能募资48亿元投向磷酸锰铁锂项目。与2021年扩产潮不同,本轮新增产能中高端产品占比超70%,且均以绑定大客户为前提。

下游应用场景持续拓宽。宁德时代神行电池支持4C快充,比亚迪二代刀片电池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这些技术突破均依赖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磷酸铁锂装车量占比已从2023年的67.3%升至2025上半年的81.4%。

政策红利加速行业洗牌。中国“双碳”目标推动储能装机量增长,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化生产的电池提供补贴。这些政策促使企业加快海外建厂,以享受当地政策红利并规避贸易壁垒。

行业盈利模式悄然转变。2024年磷酸铁锂企业毛利率普遍低于10%,但高压实密度产品仍保持15%-20%的毛利空间。企业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单吨价值,技术溢价取代成本优势成为核心竞争力。

供需矛盾短期难解。机构预测2026年前高压实密度产品将持续紧缺,而低端产能价格战已导致部分企业毛利率为负。这种结构性失衡促使资金向技术龙头集中,二级市场给予头部企业更高估值溢价。

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磷化工企业凭借资源优势切入磷酸铁锂领域,如川发龙蟒与富临精工合作建设磷酸二氢锂项目。这种跨界整合降低原材料成本,同时缓解锂资源价格波动带来的压力。

技术迭代速度超出预期。德方纳米第五代产品进入中试阶段,龙蟠科技“一烧成”工艺将能耗降低40%。这些创新使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逼近三元电池,但成本低20%以上,进一步挤压三元电池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