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开局的市场虽说还是处于震荡模式,但有色金属板块悄悄打响了“升温预警”。铜、钴这两位“金属界的顶流”接连涨价,从价格到政策都显示出一副“真有戏”的姿态。这波涨势的背后不简单,它既有需求端的“饥饿逻辑”,也有供给端的“卡脖子套路”。投资者们纷纷头脑风暴到底是不是时候“上车”了?
先看铜,真是用“名副其实的工业金属之王”来形容它一点都不过分。铜价从10月开始一路高歌猛进,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很快接近11000美元的大关,国内的沪铜主力合约也冲上了78000元以上,这涨了可是实打实的数据支撑。为什么涨?答案很简单需求端刮起“双循环”顺风,“新能源+基建”两兄弟齐发力。今年国内新能源车的销量突破1200万辆,这可是实打实多用20万吨铜。而特高压基建项目更是“有钱真好”,今年已经开工了12条项目,每公里就得用50吨铜。真是每根电缆都带着经济效益,需求旺的不行。
但问题是,供给端不给力!全球主要铜矿的平均品位十年间降了12%,不是产不了铜,而是成本太高,整个行业显得“铜矿挖得不高兴”。新增产能还得排队等4到6年,这个短期缺口真的不是随便能补上的。
再聊钴,这涨价逻辑更单纯,直接“卡脖子”了。刚果(金)这个全球钴矿之王最近施行了出口配额制,供给一下子被摁住了。可需求端却跟打了鸡血似的,高端新能源汽车、三元锂电池的销量往上冲,动力电池装机容量猛增。于是钴的价格飙升,国内电解钴报价比一个月前涨了近19%!有供应商甚至“不报价只封盘”,直接把货捂住等着价格再冲高。你看这缺货的闹剧,从刚果(金)一路演到国内,钴的表现简直就是典型的供需错配模板。
再说说那个存在感“闷声发大财”的钨。虽说价格涨得慢,但它的逻辑稳扎稳打,近几年国内对钨矿开采和出口的管控越来越严,供给端一缩再缩。而需求端的故事也是越讲越扎实,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电池原料、机械加工都少不了钨材,业内大胆预测,钨价四季度可能涨到22万元一吨,这不是“小透明”,绝对属于“闷声干大事”系列!
看到这儿,估计不少人已经摩拳擦掌思考怎么入场了。直接买股票确实痛快,但风险也不小,毕竟有些公司看着有人挖矿,但开采成本高得吓人,涨价根本赚不到利润。不如盯住核心赛道的基金,比如有色金属指数ETF,这类产品覆盖铜、钴、钨全产业链,能“抱着一篮鸡蛋”,既分散风险又吃到板块的红利。
不过千万别一头热就冲进场,有色金属板块的行情向来“能坐过山车”。10月初海外铜价单周波幅过了6%,不是彪悍是刺激!资金还是跟数据“谈恋爱”最靠谱,比如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库存变化和刚果(金)的出口配额政策,这些才是行情的命门。
眼下看来,铜钴在10月掀起的涨价潮不只是短期的哆嗦,更像是真正的行情启动信号。投资路上,聪明的真金白银早已开始埋伏,那么普通投资者现在该如何选择?铜的需求逻辑顶得住,钴的供给紧张撇不掉,看似一片好风光,但背后又暗藏风险。你觉得铜和钴哪个涨价的理由更扎实?不妨聊聊你的看法,毕竟,坐稳了才能看清市场到底是“长牛”还是“虚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