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甲板上的画面,很快就成了军迷圈的热门话题。蓝色电弧闪过,歼-35隐身战机像离弦之箭冲向云端。电磁弹射这个词,在过去更多出现在美国航母的新闻里,如今是中国航母的主角。但眼尖的人发现,这架战机还保留着滑跃起飞的能力,这可是很多人觉得“老土”的东西。
这就有意思了。电磁弹射是“高速电梯”,滑跃起飞是“爬楼梯”,按道理没人会在新大楼里坚持走楼梯。但中国的设计师却让歼-35“两条路都能走”。这背后不是技术不成熟,而是战略选择。
歼-35的动力是“双涡扇-19”发动机,总推力24吨,竟然超过了美军F-35的F135发动机。靠自己这股劲,它不需要弹射器就能在辽宁舰那块滑跃甲板上轻松起飞。机翼、尾翼的改动,让它在短距离起降时升力提升三成。有弹射辅助时能冲刺,没弹射时也能冲刺。这就是它的底气。
简单说,中国的三艘航母是三个不同用途的钥匙。福建舰用的是电磁弹射,面向远洋作战。辽宁舰和山东舰是滑跃起飞,主要守护近海。歼-35的“可弹可滑”意味着这三把钥匙可以开同一把锁。福建舰战斗力还在形成中时,另外两艘也能第一时间搭载隐身机,在西太平洋多出几十架,随时提升威慑力。
有了强动力,歼-35能在滑跃甲板上带着8到9吨燃油和弹药起飞。它的内置弹舱可以装6枚霹雳-15导弹,这对空战来说是个大杀器。配合空警-600预警机,可以在200公里外锁定敌方预警机,发起隐身突防。更重要的是,歼-35体型比歼-15小一圈,辽宁舰机库能多放6到8架。舰载机数量从20架的传统上限推到30架,甚至还有分析认为能到40甚至50架。
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让滑跃航母的战斗力直接翻盘。这不只是性能问题,而是成了海南舰队的王牌战机。面对近海和岛链,美国或它的盟友都必须多掂量几分。
有人会问,那既然电磁弹射这么好,辽宁舰和山东舰干脆直接换上不就完了?问题是,这没那么快。要把垂直发射系统改成电磁弹射,就得切开甲板重新造弹射槽。这是结构性大改动,两三年都不一定能解决。于是中国选择了另一条路,给起飞挡板稍微加宽一点,从11条竖条加到14条,就能让歼-15和歼-35共用起飞位。这种小改动带来大收益,两艘老舰瞬间“返老还童”。
这种“不浪费任何一张牌”的做法,正是中国海军的务实风格。福建舰引领未来,但在它完全形成战力前,滑跃航母不会被晾在一边,反而通过歼-35完成升级。这种统筹,是比单纯追求某一项技术更高一层的思路。
从战术上看,歼-35不只是战斗机,还能充当空中指挥所。它可以带着10架攻击-11无人机组成“狼群”,锁定目标后呼叫鹰击-21反舰导弹。这种打法,把滑跃起飞的限制降到最低。少带点燃油也没关系,空中加油机随时补上。
这让起飞方式变成了次要问题,关键是能让不同类型航母都进入同一战斗网络。福建舰一旦在远洋展开行动,近海的辽宁舰、山东舰可以配合,在不同方向投送歼-35。敌方预警机会突然发现天空中多出几十个隐身目标,战场压力瞬间增大。
在美国和其他海军强国的传统观念里,航母技术路线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中国的做法让这条规则直接失效。同一型号战机能在两种不同技术条件下正常作战,这等于让对手无法预判我们的部署。
对于滑跃航母来讲,歼-35的到来改变的不止是舰载机编队的数量,还改变了任务范围。过去舰载机主要适配近海防御,现在隐身突防能力、远程打击能力都补上了。辽宁舰这样的“老将”突然变得能打又能跑。
在这套部署下,海南舰队的战斗力布局更灵活。滑跃起飞和电磁弹射的战机可以混合编队,在不同航母之间互换任务。当福建舰执行远程任务时,近海航母接管对空压制。当电磁弹射航母需要支援时,滑跃航母可以在更短时间应对。
所以,外界看到歼-35保留滑跃能力时,很多人觉得是“多余”。实际上,这才是把战略机动性发挥到极致的设计。不同航母共享机型,减少了训练成本、维护压力,更让装备体系的调度自由度成倍增加。
电磁弹射,滑跃起飞,看似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技术线,在歼-35身上完成了融合。真正的意义不是炫技,而是让航母之间形成互相补位的战斗组合。
而且,不论是福建舰的深蓝电弧,还是辽宁舰的滑跃冲刺,最终目的都是一样,在任何时刻,把战机送上天。这种兼容方案让中国海军在局部冲突和全面作战中都保持了高响应能力。
从技术到战术再到战略,这是一种全链条上的升级。别人还在争论“谁更先进”,我们已经在用同一款战机跑完两条技术路线。对手不可能不紧张,因为他们很难算出,在下一次突发事件里,中国会从哪一艘航母、用哪种方式,把歼-35推上战场。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