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月跑1500多单才挣5000出头,现在告诉我还要交税?这不等于白干好几天吗?”
傍晚的小区门口,外卖骑手李师傅指着手机屏幕叹气,屏幕里正是那条刷屏的“骑手个税新规”。2025年10月1号这个日子,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千万骑手的心湖里,每个人都在盘算,自己的钱袋子是会瘪下去,还是能意外地鼓起来。
广州的“单王”刘师傅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他一年稳稳当当跑下来三十万,旺季一个月能冲破三万,一听说新规的税率最高可能到45%,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自己辛辛苦苦送的餐,一大半都要送给税务局了。但等他把账本摊开,仔仔细细算了一笔,人直接愣住了。
旧规矩下,他被当成“个体户”,一年要交差不多五万的税。新规把他划归为“劳务报酬”,七扣八扣下来,应纳税额只有三万七千五。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填报了房贷利息和赡养老人两项扣除,这两项每年又能抵掉三万的额度,最后算下来,税款竟然降到了两万八千五。比原来,足足少交了两万一!“原来填几个表就能省这么多钱,以前谁知道这个啊。”刘师傅挠挠头,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
这背后,其实是税收逻辑的一次大洗牌。过去平台为了省事,把骑手都打包成“个体经营者”,用一个模糊的核定税率应付了事,很多骑手连自己交的什么税都稀里糊涂。深圳的王师傅就是典型,月入八千,过去平台每月固定扣他120块,他从来没搞懂过这钱是怎么算的。行业里估算,像他这样没规范缴过税的骑手,占了六成以上。
新规把这层窗户纸彻底捅破了,明确把长期为平台提供服务的骑手定义为“连续劳务报酬”,让他们和坐办公室的白领一样,享受每月5000元的基本减除和各种专项附加扣除。这么一来,王师傅每月真正需要纳税的部分只剩下1400元,按3%的最低税率算,一个月才42块钱。虽然要补缴去年的税款让他肉疼了一下,但长期看,他每月的税负反而降了65%。
北京的骑手张某,则尝到了另一种甜头。他收入不稳定,去年有两個多月因为摔伤没活干,但按照旧规矩,只要单次收入超过800块就得预缴20%的税,大半年下来交了六千多。新规采用累计预扣法后,旺季多交点,淡季少交点,受伤没收入的月份甚至不用交,半年总税额算下来才一百出头,降幅高达98.3%。他说:“以前就怕旺季单多,税也高,现在心里有底了。”
当然,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骑手的税规范了,我们的外卖费是不是要涨了?
有平台内部算过一笔账,如果把代扣个税的成本摊到每一单上,大概需要0.5元,一年下来就是90多亿的新增支出,对于利润本就微薄的行业来说,压力不小。但涨价是唯一的出路吗?似乎也未必。有平台物流负责人透露,通过升级智能派单系统,每单的配送成本就能挤出三毛钱的空间,基本能对冲掉这部分压力。短期内,大家的外卖费应该还算安全,但如果未来社保合规化全面推开,每单服务成本再增加一两块,那外卖费微调个几毛钱,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的负责人一句话点透了:“缴税不是目的,而是为灵活就业者构建权益保障的基础。”这话听着官样,但对骑手来说,这回真不是空话。在深圳,平台已经开始按单为骑手缴纳工伤保险;在杭州,个税申报记录成了骑手申请公租房的收入证明。
过去最让骑手头疼的社保问题,现在也有了新思路。武汉的李师傅刚办完灵活就业社保,他算了笔账:每月自己交800块社保,这笔钱可以在年底汇算时全额抵扣个税,相当于能退回两千多的税款,等于社保打了七折。“以前觉得交社保是纯花钱,现在知道能抵税,感觉这钱花得值了。”
听完邻居的解释,李师傅当场就下载了个税APP,对着赡养老人的填报说明研究起来。那句朴实的“原来缴税还能帮我攒社保记录,老了也能有养老金”,或许比任何宏大的政策解读都更能说明问题。
当税单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支出数字,而是变成一张能通往公租房、工伤保险和养老金的凭证时,一些事情才算真正开始改变。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