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但你有没有想过,餐厅端上桌的到底是什么?最近一连串餐饮界大事,尤其是西贝的“预制菜风波”,把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一下子推到风口浪尖。说实话,很多人以前压根没在意什么预制菜,但西贝这场热闹下来,就算是路人也忍不住多问一句:花了大价钱,吃到嘴里的到底新鲜吗?服务又能不能靠得住?
事情最开始还挺戏剧。西贝出事以后,北京市场监管部门直接介入调查,这事网上说得沸沸扬扬。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店面投诉那么简单,是企业把自己送上了“风暴眼”。监管部门查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透明度和安全问题。光是一项“门店食材来源和加工流程”的检查,就让不少消费者心头一紧,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花几十块吃到的是冻得发硬的西兰花、还是味道怪怪的羊杂汤。媒体还报道,监管部门同时要求西贝改进客服机制,把顾客的投诉和反馈都要落到实处。说白了,就是别再躲了,该面对就面对。
其实预制菜这个事,并不是西贝一家独有。整个餐饮行业现在都在用预制菜,甚至有数据说,预制菜市场规模今年能超过4000亿元。没错,你没看错!国家卫健委也出来表态,要出台行业标准,严格管控预制菜安全和标签明示。调查显示,超过70%的消费者希望商家能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而不是一味地打着“现做现卖”的旗号卖半成品。你说这是不是刚需?如果商家能做到明明白白,估计大家就不会这么不放心了。
但是,问题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企业怎么对待消费者的质疑。咱们说回西贝,风波是怎么烧起来的?一开始是罗永浩去西贝吃了一顿饭,直接微博吐槽“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还呼吁立法要求餐厅明示是否用预制菜。没想到创始人贾国龙反应极大,隔天就说要起诉罗永浩,坚决否认用预制菜,还拍着胸脯保证“100%没有预制菜”。网友没等半天就开始“打假”,各种投诉和爆料一波接一波。北京有顾客喝羊杂汤,喝出来不明物体,服务员轻描淡写一句“给你换一碗”就打发人;上海的顾客买套餐想退款,客服直接已读不回拖了半个月,最后还是12315介入才解决。更别提网上晒出的照片:菜里有头发、虫子,甚至塑料片,莜面黏糊糊,汤发酸,这些情况你能接受吗?
最让人不舒服的,其实是态度。你说企业出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不认账,还甩锅。这次西贝被媒体曝光了冷冻食材、工具混用和用转基因大豆油,贾国龙不仅没解释,还在行业群骂罗永浩“网络黑嘴”“黑社会”。后面道歉信发出来了,开头还写了句“顾客虐我千百遍”,结果网友怒了,才赶紧重发。看得出来,西贝不是没问题,而是没弄明白消费者要的是什么。服务员一句“不好意思”,比什么补偿都管用;态度温和点,谁愿意跟你较真?
其实,这种消费体验并不是西贝独有。各地都有商家被曝光服务差、品控烂,但不是每家都火到能让市场监管部门亲自下场。为什么西贝这次被盯得死死的?一方面它是餐饮行业的大品牌,号称全国门店遍布,老百姓对它的期望高;另一方面,是这次舆论场上的“大佬对决”让事情更热闹。你想啊,俞敏洪这样的大佬突然在北大演讲里“站台”,说西贝没什么特殊问题,基本就是小事被互联网放大了;罗永浩反手一句“沉默转发”,没加评论,网上就炸了。网友直接把他以前做锤子手机时的“先跪下”道歉搬出来做对比,说罗永浩有担当,西贝只会嘴硬。你看这些评论,真是句句扎心。
其实俞敏洪那番话也不是全无道理。现在互联网和短视频太发达了,企业一点小事就被无限放大,大家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宽容。不只是餐饮业,各行各业都在经历这种压力。某些餐饮业专家受访时说,预制菜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企业要主动告知,让用户自己选择。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用户愿意为明标预制菜的餐厅买单,但前提是透明和诚信。不标明、还嘴硬,那就是自找麻烦。
说到底,消费者不是来挑毛病的,是来吃饭的。饭里不能有虫,嘴里不能有气。这点道理大家都明白。网友还分享过一个奶茶店的例子——顾客喝出头发,服务员立马道歉免单,还送优惠券,顾客直接在朋友圈夸服务好。这就是态度的差别。企业犯错不怕,怕的是死不认账。食品安全本来就该是底线,服务更是加分项。有些商家以为自己是大品牌就可以“高高在上”,其实互联网时代,消费者随时能用差评、投诉把问题曝光到天上。
现在,西贝风波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国家也要出台行业标准。短期来看,企业必须调整态度,明明白白给顾客交代清楚;长期看,预制菜行业也得有规范,不能再糊弄消费者。“花钱吃饭,吃得应该是心安。”这个道理简单明了,真要做到,却不容易。未来会不会有更多餐厅主动公示食材来源,主动承认不足?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想说一句,别再把消费者当傻子了,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