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莫斯科,俄国民近卫军司令佐洛托夫对外说,过去两年这支部队的重装备明显增多,坦克、自行火炮、多管火箭炮都开始列装。他说得不绕弯子,就是要把这支原本偏轻的部队,按更硬的路子来练。
先把概念说清。名字里都有“近卫”,但国民近卫军不是俄军的那套“近卫坦克师”。后者归国防部指挥,是打仗的野战部队。前者归总统系统单独领导,主要管国内治安、反恐、看守要害目标。
这支部队是2016年合起来的,当时把内务部的内卫、机动分队、特勤队都装进一个口袋。因为这个,国民近卫军从一开始就更像一支“对内”的强力单位。指挥链更短,动起来更快,直接听克里姆林宫的。
起初,普京没打算给它配坦克。维稳、搜捕,步兵车和轻武器就够用了。接着到了2023年夏天出事,思路变了。佐洛托夫在瓦格纳兵变后就放话,要给国民近卫军上重装备。
人数方面,外界估算国民近卫军有30多万人。到底有多少人要重装化,现在还没公开。两年前俄媒就有风声,说上限可能到20万人,这个口径后来也没被否认。
为什么要这么干?关键在2023年6月23日至24日的瓦格纳事件。当时前线吃紧,俄军很难抽出部队回防。苏洛维金等将领的处置也引发争议,结果是普京对军方的信任被打了折扣。
那两天,拱卫莫斯科的主力之一就是国民近卫军。再说句实话,面对带着坦克突进的瓦格纳,他们手里没多少能硬拦的家伙。如果普里戈任当时真咬牙硬推,未必拦得住。这一课,记得很清。
重装化就往前推。现在他们不仅有坦克、火炮,还有无人机、通信、反无人机等配套。用途也说白了:不是去打一线攻坚,而是为城市与后方任务加上“硬钉子”,必要时能顶上去。
乌东也是个考量。俄罗斯控制区扩大了,但俄军不可能大量驻扎在后方巡逻。国民近卫军就要进占领区,清剿渗透、守住节点。然后一旦前线有意外,重装分队能迅速支援邻近的军队单位。
如果哪天停火或达成某种协议,乌东四地由俄方把控,俄军要撤回营房,只在一线留骨干。那时,国民近卫军的重装分队就会留下来,继续当地方“稳住”的力量,同样还能机动补位。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对内的掰手腕。普京在2024年5月任命文官贝洛乌索夫当国防部长,等于让军内不同派系互相牵制。但军方毕竟还有自己的盘子,影响力不小,必须有一支绝对听话的部队压舱。
瓦格纳解散后,这个角色就更缺。只能把国民近卫军往上抬。配重装备,不只是战术问题,也是下棋。谁能第一时间进城、守桥、控电站,谁就更关键。
车臣分队也在国民近卫军序列里。过去一年外界一直盯着卡德罗夫的健康和车臣内部安排,这让中心对资源分配更谨慎。要是信任打折,克里姆林宫大概率会把更多重装备给别的近卫军部队。
接着说接班。2024年5月,普京把前图拉州州长久明调回身边,当总统助理,分管军工。久明出身联保局,过去的老领导正是佐洛托夫。两人彼此熟,沟通顺。
从这个角度现在给国民近卫军“加钢筋”,也是给久明留下一个顺手的工具箱。万一权力交接时有风浪,这支队伍能稳住节点,压住不必要的波动。
同样别忽略钱和人。重装化要车、要炮、要油、要维修,还要训练周期。这两年俄方把新兵源、志愿兵、囚犯改造兵都往前线送,后方要补的人手也得跟上,否则装备到位,人跟不上,也是空谈。
傍晚,莫斯科州一处训练场,几名士兵把新刷号的T-72侧裙板扣好,臂章是国民近卫军的徽记,炮口套被解开,车长探出身检查无线电。风吹过草皮卷起土味。下一次需要他们真上场,会在国内哪个路口,还是乌东哪条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