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固态电池的话题热度一路飙升,不论是技术、资金还是都在不断助推,市场也跟着热闹起来。
不过,在固态电池涨了一波之后,现在是否可以追呢?
哪个环节能最直接获利呢?
先来看看国内固态电池企业的布局状况
时代在2025年5月准备在搞一条全球首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能量密度达到450Wh/kg,实验室的样品甚至能飙到500Wh/kg,设备全是国产的,良品率也有65%。
到2025年就要试点装车了。
比亚迪在硫化物电解质技术上取得了大突破,能量密度比现有的刀片电池高出50%。
他们计划在2027年开始批量示范装车,首个搭载的车型是仰望U9,预计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国轩高科已经投产全球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金石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单体容量70Ah,并且完成了一万公里的装车测试,成功攻克了日本的专利封锁,申请了300多项核心专利。
孚能科技打算在2025年底向战略伙伴小批量交付60A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能达到400-500Wh/kg,采用软包叠片技术,可以轻松地切换到固态电池生产。
亿纬锂能计划在2026年推出全固态电池1.0,能量密度为350Wh/kg和800Wh/L;到2028年,他们要推出高比能全固态电池2.0,能量密度将超1000Wh/L。
国际上,很多企业也在快速推进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QuantumScape(大众)在6月25日成功把Cobra隔膜制造工艺整合进基准电池的生产中,热处理速度一下子提升了25倍,他们的QSE-5样品已经开始发货,并且投入模块和系统级集成测试,与大众集团旗下的Powerco的也越来越紧密。
丰田计划在2026年小批量试产全固态电池,2030年后大规模生产,能量密度目标是500Wh/kg,力争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
本田也打算从2025年1月起试生产电动汽车用全固态电池,并计划在2027年实现量产装车。
老实说,这个时间表比我想象的要快。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固态电池企业,基本上在2025年都有可能进入行业量产年,2027年是行业爆发年。
固态电池的优势明显,再看看这些上游企业的资本开支情况。
源电新能在6月6日跟钱塘新区签约了全固态电池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5亿元,建设5GWh的固态电池(兼容半固态)生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
赣锋锂业的10GWh固态电池基地也已经投产,产品配套东风岚图以及低空经济领域,他们的第三代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420Wh/kg,顺利通过了200°C热箱测试。
回顾过去,每次能源技术,最大赢家往往不是那些风光的车企,而是那些默默提供设备支持的商家,就像淘金热中最赚的不是淘金者,而是卖铲子的人。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受益的就是锂电设备。
因为不管最后谁能跑出来,都需要加大固态电池的产能,设备是最先行、最受益的。
产业规律很奇妙,设备需求总是先于量产。
当时代和比亚迪还在忙着建设中试线时,先导智能等设备商的订单早已飞来了。
2024年半固态电池中试线单GWh的设备投资高达5-6亿元,可是传统锂电池产线的两倍多。
此外,技术壁垒也为设备商们筑起了坚固的护城河。
静压设备需要承受600MPa的高压,辊压机的精度要求达到±1μm,干法成膜还需要解决金属污染的问题,这些技术难题可不是短时间内能攻克的,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积累,而先行者们已经享受到了50%以上的毛利率。
再来看看方面的强力推动。
27家单位组成了创新联合体,工信部豪气地投入60亿研发资金,也提供了15%的设备投资补贴。
超长期国债对设备投资给予15%的资助,还有税收返还,比如对首台套设备补贴30%。
不过,大家可能会问这么牛的技术,回到投资这件事,关键是先机。
现在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就是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已经不是在想着要不要做,而是什么时候做。
就像2019年的半导体、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2021年的白酒企业一样,现在的固态电池正处于爆发前夜。
趁着这个风口,国内真的有机会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彻底甩外的竞争对手!
大家觉得呢?
最后,我也给大家附上相关的公司名单,方便大家查看和对比目前A股这些公司的技术、产能和布局情况。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你们的点赞和转发都是我坚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