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同时稳居世界最大商品生产国地位。“中国制造”的标签早已飘洋过海,却在繁荣表象下暗藏危机——假冒伪劣商品如同寄生藤蔓,紧紧缠绕着正规商业生态。
漫步于任何一座城市的商业综合体,从服饰鞋帽到日化用品,从网红零食到轻奢箱包,仿冒品渗透到每个角落。这些商品以令人咋舌的暴利驱动市场:成本不足五十元的“高仿运动鞋”可标价千元,利润空间突破2400%;几元成本的“特级初榨橄榄油”换上进口标签,身价瞬间暴涨数十倍。当制假售假成为某些从业者的“财富密码”,监管漏洞与消费者心理被精准利用,假货便如野草般疯狂蔓延。
数字时代的购物革命本应带来透明与便捷,却意外成为假货的帮凶。电商平台将全球商品汇入方寸屏幕,消费者动动指尖即可坐等收货。这种便捷性却成为假货滋生的温床:商家精心炮制的详情页里,“专柜同款”“正品保障”等话术充斥屏幕,实则暗藏玄机。陶碧华牌辣酱、全典纯牛奶等山寨品充斥市场,利用视觉混淆误导消费者,而三无作坊产出的“网红零食”,更以重金属超标、添加剂泛滥的配方,将食品安全风险送进千家万户。
最令人忧心的,是假货产业链对弱势群体的精准收割。在城乡接合部的便利店,在老年人扎堆的社区团购群,廉价仿冒品以“大牌平替”之名大行其道。许多老人因不识字或缺乏辨识能力,将“康帅傅”方便面、“粤利粤”饼干当作正品购买,长期食用后引发健康隐患。更隐蔽的陷阱潜藏在外卖领域——9.9元“豪华套餐”赠送的饮料,往往产自无证小作坊,其卫生标准之低令人触目惊心。
奢侈品领域更是假货重灾区。当正品联名球鞋被炒至天价,制假团伙便迅速推出“1:1复刻版”,从皮革纹路到防伪芯片,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密模仿。某些商家甚至伪造海外购物小票和海关通关证明,将高仿品包装成“内部渠道货”,以正品五分之一的价格兜售虚荣。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让正品厂商陷入价格战泥潭,更扭曲了整个消费市场的价值认知。
要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需要监管利剑与消费者觉醒的双重发力。当我们在直播间为“骨折价”商品疯狂下单时,在菜市场对廉价日用品习以为常时,或许该多问一句:这看似精明的消费,是否正在为假货帝国添砖加瓦?唯有树立“支持正品就是守护健康”的消费观,才能让诚信经营的企业重获生机,让“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真正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