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无间道”:俄军特种部队伪装突袭,乌士兵连战友口令都不敢信

被炮弹震碎的玻璃窗外,几个模糊人影正穿过波克罗夫斯克城西的硝烟。 战壕里的乌军上士安德烈紧攥步枪,汗水浸透迷彩服领口——半小时前指挥部警告,俄军突击队已换上缴获的乌军制服混进城区。

"这些人和我们穿一样的军装,说一样的语言! "无线电里沙哑的喊叫在战壕间回荡,"看见陌生小队先开火! "这种混乱正是俄军想要的:当互不相识的乌军部队在街角突然遭遇,紧张过度的士兵们随时可能把扳机扣向同胞。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俄罗斯十一万重兵压境后,乌克兰东部要塞波克罗夫斯克正在发生的真实战争图景。 自俄国防部7月26日宣布占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马里耶夫卡村那刻起,这座顿巴斯战区最后的补给中枢,彻底陷入铁桶般的包围圈。

"绞肉机"再次启动的轰鸣声来自三面合围的钢铁洪流。 在卫星云图上,波克罗夫斯克东北部新谢利夫卡方向,俄军坦克纵队碾过焦黑的向日葵田,前锋距离乌军顿巴斯大本营斯拉维扬斯克仅剩38公里;西南侧矿区高地上,被乌军称作"白色死神"的俄军装甲突击群昼夜不息地冲击着混凝土工事;东南方向更让人窒息——俄第41集团军三个精锐师顶着乌军炮火,硬是在一个月内向前掘进十二公里,将战线楔入城郊废水处理厂。

但真正的杀招藏在看不见的空中。 清晨五点,当十二辆载着反坦克导弹的乌军卡车刚从西部巴甫洛格勒驶入T0504公路,五十架"柳叶刀"自杀无人机如同闻到血腥的秃鹫直扑而下。 运输队长瓦西里在电台最后喊话里带着哭腔:"它们在树梢高度等着! 拐个弯就炸! "这条维系城内三万守军命脉的公路,如今被俄军无人机标注成"红色屠宰场",补给成功率暴跌至三成。

更致命打击发生在北部。 当乌军尝试启用备用的罗西斯科耶铁路支线,俄空天军战略轰炸机群突然投下二十四枚KAB-1500激光制导炸弹。 二点五吨重的钻地弹头砸穿混凝土枕木,将铁轨拧成麻花状的废铁。 "他们甚至知道哪段铁轨上周刚修好。 "铁路工程师伊戈尔疲惫地瘫坐在防空洞角落,"每公里至少五架无人机巡逻,运粮车刚出站就被盯上。 "

巷战绞杀同样颠覆常规认知。 在城东工业区,俄军不再强冲机枪火力点,反而让背着电台的"风暴-Z"囚犯兵打头阵。 这些戴橙色腕带的亡命徒冲进车间就高喊:"空袭掩护! "等乌军机枪手慌忙躲避,后方待命的T-90坦克才用炮火点名暴露的射击孔。 而地下管道里,夜视仪镜片闪过幽绿冷光——俄军格鲁乌特种兵正沿苏联时代煤气管道直插市中心,这些熟悉城市管网的老兵油子,总能在乌军哨所背后突然现身。

绞索还在勒紧。 由于南线俄军已攻入绿加伊村,波克罗夫斯克最后的生路只剩下西北方向泥泞的乡道。但这里的乌克兰农民没等来撤退车队,反倒撞见征兵办的抓捕组。 "他们像围捕野兔般在玉米地追人! "村民奥克萨娜亲眼看着儿子被拖进军用卡车,"军官说缺五千人填战线,管你是十八岁还是四十八岁。 "当这些被迫穿上军装的新兵蜷缩在冰冷的掩体里,有人用刺刀在墙壁刻下咒骂:"畜牲才为基辅送死"。 而百米外的老兵们,则焦虑地盯着这些随时可能崩溃的"战友"。

炮击间隙,俄军重型迫击炮又在城北撕开新口子。 乌军第72机步旅的反坦克小组刚冒头,热成像仪屏幕就被四架自爆无人机锁定的红光吞没。 下士尤里扔开发射管嘶吼:"转移! "但两台来不及伪装的MT-LB装甲车已被炸成火炬。这些价值百万美元的装备如同墓碑般矗立在焦土上,背后是三万守军日渐枯竭的战力——他们平均每天损失七辆战车,而西方承诺的"豹2A6"坦克,到货量还不足损失的三分之一。

最讽刺的战场闹剧正在地下掩体上演。 当俄军电子战部队截获乌军第110旅加密通讯,佯装指挥部发出"友军叛变"假指令。 两股在污水处理厂附近遭遇的乌军分队,竟隔着瓦砾堆对射二十分钟,直到其中一方耗尽弹药才发觉上当。 等真正的指挥部破解干扰信号,阵亡报告已添上七十九个名字——全是死于己方枪口的乌克兰士兵。

围城第四周,波克罗夫斯克郊外松树林里出现诡异场景:六辆伪装成树木的俄军自行火炮在液压支架上缓缓升起炮管。 随着坐标参数加密传输,48秒后,122毫米冰雹火箭弹覆盖八公里外乌军弹药库。 "他们每次移动超过三百米就开火,"侦察兵帕维尔嚼着压缩饼干,"无人机悬在天上记位置呢。 "当数字化炮兵接管战场,乌军只剩最后选择:要么在卫星定位下被撕碎,要么退入充满煤气泄露风险的废弃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