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事儿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前脚刚在秦岭国道边上,整上那闪着寒光的带刺铁丝环,后脚,还没等网上的唾沫星子干透呢,就麻溜地全给拆了。
这操作,快得像一场闹剧,从安装到拆除,连两天都没撑过,活脱脱上演了一出“秦岭铁丝环两日游”。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11月11号下午五点多,这批“铁蒺藜”才刚被撤下,可网上的风暴才刚刚刮到高潮。
很多人估计还没搞明白咋回事呢,只看到朋友圈里疯传的视频:几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卖力地往国道护栏上加装一圈圈带刺的铁丝环,那尖刺朝外,看着就让人后背发凉。
一时间,“秦岭再无户外”的哀嚎声响彻云霄,仿佛这铁丝网不是拦人的,是直接给户外运动判了死刑。
这事儿要我说,根本就不是一道简单的“该不该拦”的选择题,而是掰扯不清的“人性试验场”。
官方的苦水,其实也能理解。
长安区秦岭保护局那边说了,这玩意儿是搞试点,就200米,装的地方属于核心保护区。
为啥要装?
因为“野路子”太多了。
这些年,总有人拿着网上的野鸡攻略,一头扎进秦岭深处,以为自己是贝爷,结果分分钟变成需要救援的“巨婴”。
为了捞人,救援队是真没少折腾,搭进去的人力物力不说,核心区的生态本来就脆得像块豆腐,哪经得起这么来回踩踏?
听着好像挺有道理,对吧?
毕竟每年都有驴友被困的新闻,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的事儿也不少见。
可这道理,网友们不买账。
反对的声音,简直是山呼海啸。
大家伙儿的槽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太“一刀切”了。
为了防少数不守规矩的,直接把所有想亲近自然的人都拒之门外,这不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吗?
户外爱好者徒步,又不是去拆山,至于用这种“生人勿近”的方式吗?
第二,伤及无辜啊!
这山里可不止有人,还有各种小动物呢。
野猪皮糙肉厚可能不在乎,那松鼠、野兔呢?
万一哪个倒霉蛋撞上去,不得开膛破肚?
为了保护生态,结果先伤害了生态里的一部分,这逻辑怎么听怎么别扭,简直是自己打自己脸。
第三,这玩意儿治标不治本。
靠物理隔离能拦住铁了心要穿越的人吗?
拦不住。
反而显得管理部门黔驴技穷,只会用这种简单粗暴的“堵”字诀。
真正热爱户外的人,懂得敬畏自然,你就算不上锁,他也不会乱来;而那些存心搞破坏的,你就算砌堵墙,他也能给你挖个洞。
最有意思的,是官方这前后的态度变化。
一开始,记者去问,滦镇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还含糊其辞,打太极说不清楚。
等事情闹大了,秦岭保护局才出来解释,说初衷是好的,只是个试点。
可没想到,这试点刚点着火,民意的洪水就把火苗给浇灭了。
工作人员也挺无奈,说收到的群众反映里,支持和反对的都有,但反对的声音实在太大,再加上确实有安全隐患,索性就“听劝”,赶紧调整。
“听劝”这个词,用得就特别精髓。
这展现了一种姿态,但背后也暴露了决策前的草率。
一个好的政策出台前,不应该早就把利弊、影响、群众反应都琢磨个七七八八吗?
非得等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被舆论推着走,才想起来“调整方案”,这成本未免也太高了。
说到底,秦岭这片“绿肺”,怎么保护和利用,一直是个两难的命题。
它既是我国的生态屏障,神圣不可侵犯;又是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充满了自然的诱惑。
完全封死,不现实也不合理;完全放开,生态又承受不起。
这次的铁丝环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管理者想“一劳永逸”的惰性思维,也照出了公众对亲近自然权利的珍视。
撤掉铁丝环,绝对是正确的。
但这事儿不能就这么完了。
比起用铁丝“硬拦”,不如多花点心思在“软功夫”上。
多立几块警示牌,用无人机巡查,在社交媒体上用更生动的方式宣传违规穿越的危害,甚至可以联合户外俱乐部,官方划定几条安全又合法的徒步路线,满足需求的同时加以引导。
管理,从来就不是“堵”,而是“疏”。
你觉得呢?
这秦岭的大门,到底该怎么管?
评论区里聊聊你的高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