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双11”合规提示》直接点名“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首次被列入监管黑名单。最高可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川渝等地区出台相关细则将算法歧视写入重点监管名单。
你知道吗?你的购物车早已被AI标好价格,浏览记录、支付方式甚至WiFi信号都成为平台杀熟的依据。
1、价格歧视的隐形刺客
深夜时分,当你用苹果手机浏览商品页面,一件标价899元的大衣在安卓设备上仅显示699元。这不是系统错误,而是精心设计的算法陷阱。某电商平台被曝光老用户价格比新用户高出23%,如今这种算法歧视将面临严厉惩罚。
广西要求平台每日巡查价格数据,川渝地区将算法歧视明确列入重点监管名单。某消费者通过备用设备对比发现,常购账号被收取12%的“忠诚税”。杭州一位姑娘通过新老账号比价,成功追回被多扣的368元。
2、大数据杀熟套路的全解剖
电商平台通过用户画像精准识别消费能力。浏览频次、停留时长、支付方式甚至WiFi信号强度都成为定价参考依据。高频消费者容易被标记为“价格不敏感”群体,系统默认“贵点也会买”。
动态定价算法实时调整商品价格。同一件商品,在不同设备、不同时段、不同账号上呈现截然不同的价格。有平台被揭露在深夜时段自动加价15%,却美其名曰“夜间服务费”。
伪促销话术充斥购物环节。“限时专属福利”往往设定在凌晨时段,让消费者无从比价。所谓的“会员专享价”经常比普通价格还高,有消费者发现差价足够购买两杯奶茶。
3、反杀熟实战全攻略
消费者可采取多种方式规避算法歧视。使用备用设备连接同一WiFi,对比登录账号前后的价格差异。注册新账号与主账号同步加购,注意清空浏览器缓存。
安装比价插件监控180天价格曲线,有效识别虚假促销。某品牌宣称的“历史低价”实际比三个月前还高出200元。取证时需录制带系统时间水印的视频,保存订单编号和比价截图。
4、新规赋予的维权武器
从去年起,消费者就享有算法知情权。即可要求平台解释定价逻辑,平台必须提供简化版算法说明。维权可采用阶梯式方案:先向客服索要书面回复,再通过12315提交证据包,最终可申请监管部门审查平台定价代码。
淘宝已公布价格保护算法白皮书,承诺价格波动超过5%自动触发补偿。其他平台正在跟进保价机制。湖北试点“算法审计”,川渝推行跨区域联合执法,监管正在用技术反制技术。
我们每个消费者都是防线
看到“专属优惠”时请保持警惕,这可能不是福利而是陷阱。保存证据、依法维权,每个人都能成为反杀熟的重要力量。从设备比价到依法申诉,消费者的每一次行动都在推动市场更加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