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中方满足一个条件,我们就不再接管安世半导体。”
好家伙,这话从荷兰嘴里说出来,味儿都不对了。
11月6号,他们还信誓旦旦地嚷嚷,说安世(中国)的产品缺“监管”,质量不行,一副要替天行道的架势。
结果呢?
就隔了一晚上,到了7号,风向全变了,美媒彭博社捅出来的消息说,荷兰愿意让步了。
条件听着还挺“正经”:中方得保证,未来几天内芯片供应能恢复,还得经得起核查。
做到了,他们下周就暂停接管程序。
这变脸速度,川剧都没这么快的。
前一天还把你往死里踩,第二天就嬉皮笑脸地过来勾肩搭背,说“兄弟,给口饭吃”。
这戏码,让人看着都替他们尴尬。
安世半导体是什么角色?
这可不是什么路边的小摊,人家是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里响当当的腕儿,汽车、消费电子这些行业里,谁不得管它叫声哥。
更要命的是,它背后是闻泰科技100%控股。
这层关系,等于早就把底牌亮出来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荷兰政府这出戏,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子业余的味道。
他们非要插手安世的内部事务,这本身就坏了市场规矩。
咱们这边好说歹说,摆事实讲道理,人家愣是当耳旁风。
结果事情搞大了,把全球的供应链都给搅和了进去,自己反倒慌了神。
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忘了,前两年缺芯片的时候,欧洲那帮车企排着队减产的惨状。
安世的芯片,就是那些生产线的命根子,他们这么一折腾,最后挨刀的还是自家人。
这事儿的根子,其实挺滑稽的。
当时荷兰的政局一团糟,政治联盟散伙,首相都下台了,整个政府就是个临时工状态。
这帮人心里门儿清,就算把天捅个窟窿,最后烂摊子也是下一届政府来收拾。
所以才敢这么肆无忌惮,甚至敢瞒着欧盟就对安世下手。
这种不负责任的玩法,把一个商业问题硬生生搞成了国际笑话。
荷兰提的那个所谓“让步条件”,简直就是个坑。
一个明晃晃的双向陷阱。
咱们要是不答应,他们正好可以把锅甩过来,对着欧洲那帮嗷嗷待哺的车企哭诉:“你们看,不是我们不努力,是中国不给芯片啊!”
这一下,就把自己从惹事者变成了受害者。
要是咱们答应了,那麻烦更大。
这不就等于默认了他们之前对中国CEO的无理处置是合理的吗?
以后他们就能拿着这件事当把柄,随时随地都能来恶心你一下,谈判桌上就多了个恶心的筹码。
荷兰人以为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是“芯片供应”,其实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搞明白,自己亲手砸掉的,是一个国家的商业信誉。
信誉这东西,建起来千难万难,毁掉它,一个不负责任的决定就够了。
他们更没想到的是,咱们这边早就有了后手。
中方直接开启“个案审批”模式,点对点地保障欧洲核心车企的芯片需求。
你荷兰政府不是要闹吗?
行,我不跟你谈,我直接跟你的“受害者”们谈。
这么一来,直接把欧洲车企跟荷兰政府给分化了,本来是多方混战,一下子变成了咱们和荷兰的单挑。
这下,荷兰再想找欧盟或者美国来拉偏架,谁还愿意来趟这浑水?
中国的底气在哪?
说白了,就是市场和实力。
我们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和消费电子市场,安世(中国)就算不看海外的脸色,光靠国内这块大蛋糕,就能活得相当滋润。
更何况,闻泰在上海新建的晶圆厂马上就要投产了,到时候产能一上来,谁求谁还不一定呢。
就算彻底跟荷兰总部切割,单飞不仅能活,活得可能比以前还好。
这场风波,真是给所有出海的中企上了一堂血淋淋的实践课。
海外的政治风险,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有时候甚至毫无道理可言。
之前就有中企在欧洲搞光伏项目,顺风顺水,结果当地政策一变,项目直接被卡死,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所以说,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永远是最大的风险。
说到底,这场闹剧考验的还是契约精神。
荷兰政府想耍小聪明,结果不仅没捞到好处,反而把自己的短视和信誉缺失暴露无遗。
而中方的应对,有理有节,既保住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也给别人提了个醒。
未来的跨国合作,玩的就是个坦诚和规矩,靠挖坑设陷阱,最终只会埋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