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场关乎国运的秘密谈判正在日内瓦激烈上演。谈判桌的一边,是傲慢的超级大国美国;另一边,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议题只有一个:释放一个名叫钱学森的中国人。美方代表轻蔑地敲着桌子,断然拒绝:「绝无可能!放他回中国,比放五个师的兵力回去更可怕!」
然而,当中方首席代表王炳南缓缓从文件夹中抽出一份名单,将它推到对方面前时,那位一直保持傲慢的美国外交官脸色瞬间煞白,身体猛地前倾,死死盯住那份文件,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01
1949年之前的钱学森,活成了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都梦寐以求的模样。
他的人生履历,就像一部被上帝亲手撰写的“开挂”剧本。28岁,他便与导师冯·卡门共同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这个公式至今仍是高超音速飞行器设计的理论基石。36岁,他已经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这个职位是多少科学家奋斗一生都难以企及的巅峰。
他的生活,更是充满了上流社会的精致与优雅。他居住在加州帕萨迪纳的豪华别墅里,与他做邻居的,是好莱坞的明星和华尔街的巨头。
他拿着每年数万美元的高薪,驾驶着最新款的轿车,出席着最高端的学术论坛和鸡尾酒会。他的妻子蒋英,是中国近代军事战略家蒋百里的女儿,一位才华横溢的欧洲古典音乐歌唱家,他们的结合,被誉为科学与艺术最完美的联姻。
在美利坚的土地上,钱学森拥有的一切,是无数人终其一生追求的“美国梦”的顶配版——名誉、地位、财富、家庭,样样堪称完美。
他所在的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是当时全球航天科技的“圣殿”。作为创始人之一,钱学森在这里如鱼得水,他的大脑中,酝酿着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宏伟蓝图。
美国军方视他为瑰宝,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在制定未来空天战略时,都要恭敬地咨询他的意见。一位美国海军次长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钱,只要你愿意,整个五角大楼的资料库都对你开放。只要你点头,你甚至可以影响美国的国家战略。」
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人心动的许诺。美国为他铺就了一条通往科学神坛的康庄大道,只要他愿意,他就能站在这条路的顶端,俯瞰整个世界。
然而,所有人都忽略了他内心深处涌动的那股来自东方的滚烫血液。他们以为,优渥的生活和无上的荣誉足以“归化”这个天才。他们错了,大错特错。
02
1949年10月,一则来自遥远东方的消息,通过电波跨越太平洋,抵达了钱学森的耳中。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天安门城楼上那庄严洪亮的宣告时,这个一向沉稳内敛的科学家,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狂澜。
他冲进书房,一把抱住正在整理乐谱的妻子蒋英,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英,听到了吗?我们有自己的国家了!一个全新的国家!」
蒋英的眼眶也湿润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丈夫胸膛里那颗心脏在剧烈地跳动。那一刻,他们等待了太久。
第二天,钱学森就向加州理工学院递交了辞呈。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收拾行囊,整理他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料和书籍。整整几百公斤的手稿和书籍,是他准备献给那个一穷二白的新生祖国的最宝贵的财富。
他的院长,一位与他私交甚笃的老教授,亲自登门挽留。他痛心疾首地劝说:「钱,你疯了吗?你知不知道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子?那里连一台像样的风洞都没有,甚至连工业基础都几乎为零。你回去,你的才华,你那领先世界至少二十年的大脑,将无处施展!你会像一头巨鲸被困在小池塘里,活活耗死!」
钱学森望着窗外,眼神深邃而坚定。他缓缓说道:「先生,您说的我都懂。但那里是我的家。如果我的祖国需要我做的,是去种一个苹果,那么,我就去种苹果。我愿意为此放弃这里的一切。」
他的回答,让院长哑口无言。他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中国人,他的内心有一种自己永远无法理解的强大信念。那是一种名为“根”的力量。
然而,钱学森把回国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他以为这只是一次个人的职业选择,但他很快就会明白,在他决定回国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单纯的科学家钱学森,而是变成了美国国家战略棋盘上一个绝不能丢失的“王后”。
03
当钱学森即将回国的消息传到五角大楼时,一场风暴正在悄然酝酿。一位名叫丹·金布尔的海军次长,也是钱学森的“粉丝”之一,在得知消息后,直接打了一通电话给美国司法部。
电话里,他的语气不容置疑:「无论用什么方法,必须把他拦下来!我宁可枪毙了他,也不能让他回到红色中国!一个钱学森,他的价值超过五个装备精良的海军陆战师!」
这句充满杀气的评价,迅速成为了美国高层对钱学森价值的最终定调。一张无形的大网,就此张开。
起初,他们的手段还相对“文明”。移民局以“行李中有涉密文件”为由,强行扣押了他那几百公斤的书籍和手稿。联邦调查局(FBI)的探员开始像苍蝇一样出现在他的住所周围,24小时不间断地监视。他的电话被窃听,信件被私拆,甚至连他和妻子出门散步,身后都会有两辆黑色的轿车不远不近地跟着。
一位FBI的高级探员找到钱学森,假惺惺地“劝告”他:「钱博士,我们只是在保护你。你知道,现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有很多对你有敌意的声音。只要你签署一份声明,公开表示放弃回中国的念头,并且愿意为美国军方效力,这一切马上就会结束。」
钱学森冷冷地看着他,一字一句地回答:「我的去留,是我的自由。我的祖国,不是你们可以拿来交易的筹码。」
“文明”的手段失效后,美国当局开始撕下伪善的面具。他们动用了最卑劣的手段——诬陷。他们翻遍了钱学森所有的档案,最终找到一个早已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的“罪名”——指控他早年参加过美国共产党的活动。这是一个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的年代,足以毁掉任何人的“致命”标签。
1950年9月7日的清晨,当钱学森还在睡梦中时,一群凶神恶煞的探员破门而入。他们粗暴地将钱学森从床上拖起,当着他妻子和年幼孩子的面,给他戴上了冰冷的手铐。
那一刻,钱学森的尊严被狠狠地踩在脚下。他不再是受人尊敬的大学者,而是一个被强权肆意凌辱的“囚犯”。
04
他被直接送到了特米诺岛上的一个联邦监狱。这是一个专门关押重刑犯的地方,环境恶劣,气氛压抑。
在这里,钱学森遭受了长达15天的精神折磨。他被关在一个狭小的单人牢房里,里面只有一张冰冷的铁床。
狱方每隔15分钟就打开一次强光灯,刺眼的光芒直接射向他的眼睛,让他根本无法入睡。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酷刑,目的就是要从精神上彻底摧垮他。
审讯室里,探员们轮番上阵,用尽了威逼利诱的手段。
「钱博士,只要你合作,别墅、跑车、实验室,一切都会还给你,甚至更好。」
「想想你的妻子和孩子,你忍心让他们因为你的固执而生活在恐惧中吗?」
「别忘了,我们有的是办法让你永远开不了口,让你人间蒸发!」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钱学森的体重在短短半个月内骤降了近30斤。他变得沉默寡言,但那双眼睛里的光,却从未熄灭。
最终,在冯·卡门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全力营救,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同意保释。一万五千美金的巨额保释金,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但他的朋友和同事们很快就凑齐了。
然而,走出监狱,不代表重获自由。他只是从一个小监狱,换到了一个更大的监狱。他被软禁在家中,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洛杉矶县以内。他必须每个月到移民局报到,像一个罪犯一样接受盘问。他的家,成了一个被严密监控的“金色牢笼”。
特工们甚至在他的别墅对面租了一栋房子,用高倍望远镜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有一次,钱学森在院子里和儿子玩耍,把一张纸折成飞机扔出去,不过几分钟,就有两个探员冲进院子,紧张地捡起那架纸飞机,翻来覆去地检查,生怕上面写着什么秘密信息。
这种屈辱和压抑的生活,一过就是五年。
五年时间,足以磨灭一个人的意志。美国人相信,时间是他们最好的武器。他们认为,钱学森这头被困的巨鲸,最终会因为缺氧而放弃挣扎,选择屈服。
他们再一次低估了这个中国人钢铁般的意志和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05
岁月在压抑和监视中流逝,转眼就到了1955年。五年,一千八百多个日夜,回家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钱学森的内心,也从最初的激愤,渐渐沉淀为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够划破黑夜的机会。
一天,一位获准前来拜访的朋友,悄悄带来了一份来自香港的中文画报。在重重监视下,这种精神食粮显得无比珍贵。晚上,当特工的监视稍微松懈时,钱学森和蒋英在灯下翻阅着这份画报。
突然,钱学森的手指停在了一张照片上。照片上,是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现场,而在人群中,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陈叔通。
陈叔通是他父亲钱均夫的挚友,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民主人士,如今在新中国身居高位。一道闪电瞬间划过钱学森的脑海,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开始形成。他知道,这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
他压抑住内心的激动,对蒋英说:「去,找一张最薄的纸来。」
蒋英心领神会,她从一包香烟的包装里,小心翼翼地撕下了那层薄如蝉翼的内衬纸。这张小小的纸片,即将承载一个民族的希望。
钱学森环顾四周,确定窗帘都已拉好,然后用只有他们夫妻俩才能看懂的暗语和简化字,飞快地在香烟纸上写下了一封求救信。信的内容言简意赅,他叙述了自己被软禁的遭遇,以及渴望回到祖国、为国效力的迫切心情。每一个字,都仿佛是用血泪写成。
写完后,他将这张香烟纸小心地折叠起来,藏进了一本准备寄给蒋英在比利时的妹妹的家信的信封夹层里。
现在,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将这封信神不知鬼不觉地寄出去。家门口的邮筒是绝对不能用的,那里肯定有特工24小时盯着。他们必须制造一个无法被识破的机会。
经过几天的精心策划,一个周日的下午,他们行动了。钱学森像往常一样,开车带着蒋英和孩子们去一家离家很远的超市购物。这家超市位于一个黑人社区,环境嘈杂,人流混杂,是摆脱监视的绝佳地点。
到了超市停车场,钱学森故意在停车时制造了一点小麻烦,车子熄火了好几次,成功吸引了后面跟踪车辆里特工的注意力。就在特工们聚焦于他拙劣的“停车技术”时,蒋英抱着孩子,像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一样,快步走进了超市。
她没有立刻去邮筒,而是在琳琅满目的货架间穿梭,拿起一罐番茄酱看看,又拿起一盒麦片瞧瞧,显得十分自然。她的余光,则在冷静地扫描着周围的环境。当她确认没有可疑人员注意到她时,她走到了超市角落里那个不起眼的邮筒旁。
她的心跳在加速,手心里全是汗。她假装从包里拿购物清单,趁势用身体挡住别人的视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那封承载着千钧之重的信,塞进了邮筒的投递口。
“哐当”一声轻响,信件落入邮筒。那一刻,蒋英感觉自己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她稳了稳心神,拿起一篮商品,若无其事地去结账。
没有人知道,就在刚才那短短几秒钟,一个足以改变中国国运的信号,被成功地发了出去。
06
那封藏在信封夹层里的家信,像一叶飘摇在惊涛骇浪中的扁舟,开始了它充满变数的旅程。它先是飞越大西洋抵达比利时,蒋英的妹妹收到信后,按照事先的约定,没有拆开那封“信中信”,而是立刻将其重新封好,通过另一条秘密渠道,辗转寄往中国。
数周之后,这封历经波折的信,终于摆在了陈叔通的办公桌上。当他小心翼翼地从夹层中取出那张皱巴巴的香烟纸,看清上面的字迹时,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老人,双手也禁不住颤抖起来。
信上的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击着他的心脏。他怎么也想不到,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竟在美国遭受着如此非人的待遇!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科学家的迫害,更是对新中国的公然羞辱!
陈叔通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将这封信呈送给了周恩来总理。
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彻夜未眠。他展开那张薄薄的香烟纸,在灯下反复看了数遍。信上的内容,让他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愤怒。他深知,钱学森这样的人才,对于一穷二白、亟待建设的新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那不是一个人,那是一支军队,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希望!
第二天一早,在一场最高级别的会议上,周总理将信件传阅给与会的领导人。当毛泽东主席看到这封信时,他将手中的香烟在烟灰缸里重重地按灭,沉声说道:「美国人把我们当什么了?以为我们还是那个任人宰割的晚清吗?他们既然敢欺负我们的科学家,我们就要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好惹的!」
会议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而激昂。营救钱学森,立刻被提升为国家最高级别的外交任务。一道道指令从北京发出,一个围绕钱学森归国的庞大计划,开始高速运转。外交部、情报部门、军方……所有相关的力量都被动员起来。
当时,中美两国尚未建交,唯一的官方接触渠道,是在日内瓦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这个平台,瞬间成为了两国交锋的最前线。
中国方面下达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必须把钱学森要回来!
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就此拉开。一场关乎尊严与未来的较量,即将上演。
07
日内瓦,莱蒙湖畔,风景如画。但在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会议室里,气氛却紧张得如同战场。
中方代表王炳南,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直接向美方提出了释放钱学森等一批被扣留的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的要求。
美方代表约翰逊·阿莱克西斯则摆出了一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架势,他摊开手,故作惊讶地说:「王先生,我不明白你的意思。美利坚是自由的国度,任何人,包括中国公民,都有来去的自由。我们从未限制过任何人的行动。」
这是一个无耻的谎言。王炳南冷笑一声,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从文件中拿出了一份名单,上面详细列出了一批明确表达过回国意愿,却被美国当局以各种理由阻挠的中国学者的名字,钱学森的名字,赫然在列。
约翰逊的脸色有些挂不住了,但他依旧嘴硬:「这其中可能有些误会。或许是他们自己改变了主意,愿意留在美国,为科学事业做贡献。」
王炳南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那么,钱学森博士在家门口被FBI探员24小时监视,甚至被非法逮捕和监禁,这也是他自己的意愿吗?」
面对中方掌握的确凿证据,美方开始耍起了无赖。他们不再否认,而是抛出了一个新的论调:「钱学森博士掌握了太多关于美国国防的机密信息,根据美国国家安全法,我们不能允许他前往一个对美国不友好的国家。」
谈判,陷入了僵局。一连几轮,美方都以“国家安全”为由,死咬着不松口。他们摆明了态度:钱学森,你们别想要回去。
中国方面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王炳南奉了国内的最高指示,态度异常坚决:「只要钱学森一天不被释放,我们就一天天谈下去!我们有的是时间和耐心。」
这场外交拉锯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中方不断向美方施压,并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揭露美国的霸权行径。但美国人似乎铁了心,无论中方提出怎样的交换条件,甚至暗示愿意在朝鲜战场战俘问题上做出让步,他们都无动于衷。
他们很清楚,放走一个钱学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他们绝不希望看到一条东方的巨龙,在钱学森的帮助下,插上名为“导弹”和“火箭”的翅膀。
眼看常规的外交手段已经无法奏效,北京方面明白,必须拿出能真正刺痛美国人神经的“终极筹码”了。
08
在一次休会期间,王炳南接到了来自北京的绝密电报。看完电报内容,这位身经百战的外交官,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知道,自己手中即将打出的这张牌,分量有多重。
新一轮谈判开始。会议室里依旧是那令人窒息的沉默。
王炳南打破了沉寂,他直视着约翰逊,缓缓说道:「约翰逊先生,我们一直希望能以最大的诚意来解决问题。但贵方的态度,让我们非常失望。现在,我方愿意拿出最后的诚意。」
说完,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了那份足以改变谈判走向的文件,轻轻地放在了桌子中央,推向了约翰逊。
那是一份名单。
约翰逊不屑地瞥了一眼,起初他以为这又是中方收集的什么抗议材料。但当他的目光扫到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时,他的瞳孔猛地收缩了。
「哈罗德·E·费希尔……上尉……」他难以置信地念出了声。
他一把抓过名单,一个接一个地看下去。
「莱尔·W·卡梅伦……少校……」「华莱士·L·布朗……中尉……」……
名单上,一共是11个名字。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他们的军衔和所属部队。这11个人,全部是在朝鲜战争和之后的美军对华抵近侦察中,被中国击落并俘虏的美国王牌飞行员!
约翰逊的额头渗出了冷汗。他比谁都清楚这份名单的价值。在冷战时期,培养一名经验丰富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其成本不亚于制造一架黄金打造的飞机。他们是美国空军的精英,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每一个飞行员的失踪,都会在美国国内引起巨大的政治风波,给政府带来沉重的压力。
而现在,中国竟然愿意用11个这样的王牌精英,来交换一个手无寸铁的科学家!
这笔交易,对美国来说,充满了诱惑。一方面,这11名飞行员的回归,将是一次巨大的政治胜利,可以平息国内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深知钱学森的价值。
会议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约翰逊紧紧攥着那份名单,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知道,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了。这个来自中国的筹码,大到让他们无法拒绝。
他立刻要求休会,拿着名单冲向了秘密电报室。他必须马上将这个惊人的消息,报告给华盛顿。
这一次,白宫和五角大楼的反应异常迅速。经过短暂而激烈的内部争论后,他们最终做出了决定。尽管万般不舍,尽管知道放虎归山的后果,但在11名王牌飞行员的政治分量面前,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一个科学家,单枪匹马,竟让世界第一强国用11名天空骄子的自由来交换。钱学森的价值,在这一刻,得到了最震撼的诠释。
09
1955年9月17日,一纸归国通行证,终于送到了钱学森的手中。美国移民局的官员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傲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而无奈的表情。
当钱学森一家人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缓缓驶离洛杉矶港时,他站在甲板上,回望着这片他生活了二十年的土地。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成就,也有他所遭受的屈辱。如今,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一位美国记者在码头高声问他:「钱博士,你还会回来吗?」
钱学森没有回头,只是留下了一句斩钉截铁的回答:「我绝不!我将竭尽全力,让我的同胞们过上富裕、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
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1955年10月8日,邮轮抵达香港。随后,钱学森一家跨过罗湖桥,踏上了深圳的土地。
当他看到边防战士身上那熟悉的五星红旗时,这个在外漂泊了二十年的游子,这个在敌人面前从未低头的钢铁硬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热泪夺眶而出。
他俯下身,亲吻着脚下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口中喃喃自语:「祖国……我回来了……」
他的归来,让整个中国科学界为之沸腾。国家为他举行了最高规格的欢迎仪式。他见到了那些只在信件和画报中出现过的国家领导人。
在一次会面中,陈毅元帅紧紧握着他的手说:「钱先生,祖国欢迎你!你一个人,顶得上五个师啊!」
钱学森微微一笑,回答道:「陈老总,您过誉了。我只是一个中国人,回到了我应该回来的地方。至于那五个师的说法,我看,我还是稍嫌“力量”小了一点嘛!」
这句充满自信和豪情的回答,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他们知道,中国的航天事业,有希望了!
10
回国后的钱学森,没有丝毫的喘息。他拒绝了所有安逸的职位,一头扎进了中国国防科技事业这片最需要开垦的处女地。
他面对的,是一个超乎想象的烂摊子。没有设备,没有资料,没有人才,甚至连最基本的火箭理论,在国内都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不再是加州理工学院窗明几净的实验室,而是戈壁滩上风沙呼啸的试验场;这不再是精英云集的学术殿堂,而是一群连“导弹”这个词都刚刚学会的年轻人。他们有什么?除了一腔热血和对钱学森近乎盲目的信任,他们一无所有。
但他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他就像一个辛勤的播种者,更像一位决绝的拓荒者。面对一片荒芜,他要亲手撕开混沌,点燃火种。他亲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这里,他既是院长,也是首席科学家,更是所有人的总教官。在简陋的教室里,他亲自走上讲台,为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科研人员讲授《导弹概论》。他没有现成的教材,就用自己在美国积累的手稿和记忆,一笔一划地在黑板上书写公式,绘制图纸。他讲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为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注入了最原始、最强大的科技基因。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武器——系统工程。在连计算机都是奢望的年代,面对导弹、原子弹这种由数十万个零件组成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钱学森用他那堪比超级计算机的大脑,教会了中国的科研人员如何统筹规划,如何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宏伟目标,分解成无数个可以执行的模块。在北京的办公室里,在戈壁的帐篷中,无数个不眠之夜,他手持计算尺,带领着一支庞大的“算盘大军”,用最原始的工具,进行着世界上最尖端的计算。正是这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科学方法,让中国航天从诞生之日起,就走上了一条高起点、高成功率的道路。
在他的带领下,奇迹开始一个个上演,每一次都让世界为之震动。
1960年, 当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拖着烈焰,呼啸着刺破苍穹,精准命中目标时,那是巨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它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长缨”,不再是那个有国无防的弱国!
1964年10月16日, 罗布泊上空升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那惊天动地的巨响,彻底震碎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当消息传遍神州大地,亿万人民欢呼雀跃,泪流满面。从那一刻起,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才算真正挺直了!
1967年6月17日, 仅仅两年八个月后,又一朵威力更强的蘑菇云在中国西部升腾,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这个速度震惊了整个世界的情报机构,他们无法理解,一个工业基础如此薄弱的国家,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最关键、最艰难的一步跨越。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当那嘹亮的《东方红》乐曲通过电波从浩瀚的宇宙传回地球,响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耳边时,那不仅仅是一首歌曲,那是一个古老民族飞天梦想的实现,是向全世界发出的最雄壮、最自豪的宣言!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苏联用了四年,而中国,只用了短短两年八个月。从人造卫星上天,到后续的载人航天,中国用比美苏少得多的时间,走完了同样辉煌的道路。
这背后,钱学森居功至伟。他用他那堪比超级计算机的大脑,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规划了最精准、最高效的发展路线图,让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至少向前跨越了二十年。他放弃了加州的阳光别墅,选择了戈壁的漫天风沙;他放弃了世界级的名誉地位,选择了隐姓埋名,为国铸剑。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想起1955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日内瓦谈判时,才会真正明白,用11名美国王牌飞行员换回一个钱学森,对于新中国而言,那不是一次“交换”,而是一次史无前例、一本万利的“投资”!一次足以改变国运的伟大决策!
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但我们换回的,是一个民族的钢铁脊梁,是一个大国崛起的万丈豪情!钱学森,这个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功勋柱上,与日月同辉,光耀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