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上任 主持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

前言

19世纪中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随着西方列强不断侵入,清政府逐渐陷入被动局面,如何应对外来压力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利用《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款,开始对中国的关税和海关事务进行干预,赫德的崛起成为这一进程中的关键节点。

一、前因:不平等条约的基础

1860年签订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英国可以“帮办税务”,为英国在华设置总税务司提供了制度基础。此举标志着英国对中国海关的首次正式介入,也为后续的控制奠定了法律依据。按照条约,英国在中国设立海关管理机构,享有特定的特权,这使得英国在中国的税收体系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赫德的崛起:从代理到正式总税务司

1863年,英国人赫德被清政府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正式接管中国的海关事务。这一任命标志着英国对中国海关的长期控制开始。实际上,赫德早在两年前就已在中国从事海关工作,只不过当时的职务是代理。随着清廷对赫德的认可,他正式成为总税务司。值得一提的是,赫德之前的继任者是李泰国,首任总税务司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在中国海关的影响正式确立。

李泰国作为英国人,虽然被任命为总税务司,但他与清廷的关系并不融洽。李泰国曾经要求清廷赐予自己一座王府,还希望出门坐轿子,显示其“身价”。这引起了恭亲王奕䜣的愤怒。李泰国不久后“请假”回国,留下赫德代理其职务。赫德曾在广州海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税收管理经验,他被指定为李泰国离任的代理人,负责管理中国海关事务。

三、赫德的权力扩张:从代理到掌控

赫德在北京会见奕䜣时,表现得态度友好,积极展开谈判,但他所讲述的许多专业事务让清廷感到困惑。为了稳固赫德的地位,奕䜣选择“管好”他,赋予赫德极大的权力:海关的官员任免、考核和调动,全部由赫德决定。这实际上将中国海关的管理完全置于外国控制之下。

赫德引入英国海关的制度和经验,建立起了向总理衙门汇报海关收支的制度,确保财政的透明和清廉。这一措施不仅防止了腐败,还赢得了清廷的信任。赫德逐渐赢得了奕䜣的青睐,被尊称为“我们的赫德”。

四、借助洋务运动:赫德的改革建议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奕䜣成为清政府推行洋务的主要人物。赫德借机提出“局外旁观论”,建议清廷在遵守条约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理财、军事和教育三大领域。赫德强调学习西方,主张借助洋务运动实现国家富强,这与清廷的改革目标高度契合。

奕䜣对赫德的建议十分认同,认为他的系统性方案远超朝中反对洋务的大臣。于是,他将赫德视作“我们的赫德”,两人关系日益亲密。赫德以温和的性格赢得了清廷的信任,他在中国的影响逐步扩大。

五、赫德的多方作为:军事援助与外交调解

在清廷对太平天国的镇压中,赫德利用关税为清军提供财政支持,还赞助戈登的“常胜军”,在李鸿章与戈登的矛盾中调解。他的努力得到了李鸿章的认可,赫德在晚清政坛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面对中法战争,法国侵占越南,赫德主张坚决反击,认为应战到底。随后,他充当调解员,促成中法和平,建议法国放弃赔款,从而为中国争取了一些通商利益。清廷对赫德的信任达到了顶峰,赐予他花翎——清朝最高的荣誉之一。

六、赫德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财政与外交

到1887年,清朝海关收入激增至2000万两,占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赫德的管理成效显著。海关成为清廷重要的财政来源,他的影响逐渐超越海关管理,参与到中国的内政外交中,成为晚清的重要操控者。

赫德不仅维护英国的利益,还在关键时刻充当调停者,为清廷争取更多利益。然而,他的这一切都建立在维护英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实际上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工具。

七、后续:裴式楷的继任与隐性操控

赫德卸任后,英国人裴式楷接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继续由英国人把持。赫德长达半个世纪的掌控,使得海关成为清朝的重要经济支柱,同时也是不平等条约中的筹码。海关的控制,实际上也成为英国操纵中国内政外交的手段之一。

八、总结与反思

赫德在中国的海关管理,是外国势力干预中国内政的典型代表。他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制度,提升海关收入,巩固了英国在中国的影响力。然而,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削弱了中国的自主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附庸”。赫德的角色,既是英国利益的代理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外来干预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