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基辅发生的这一幕,气氛挺微妙。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会见荷兰外交官戴维·范韦尔的时候,一开场就上了感情牌,说自己随时能和普京谈,只要地点不选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其他地方都行。听上去挺敞亮,但转眼话题就拐到了中国头上。
他跟荷兰方面直言,现在特别希望中国出手帮忙,理由是如果中国参与调停,冲突肯定能结束。问题出在后半段,他开始抱怨中国没按乌克兰的意愿行事,还说他们没能力改变中国立场。这就味道变了,从求帮忙变成了甩抱怨。
紧接着,泽连斯基的算盘摊在桌面上。他希望美国主动出手,逼中国减少进口俄罗斯石油。意思很直接:中国买油,俄罗斯有钱,能打持久战;乌克兰家底空了,看着对方物资不断生产,心里肯定堵得慌。
这种逻辑本身就有冲突。一边想让中国调停冲突,一边要美国去逼中国让步。更讽刺的是,他之前就把中国买俄石油和“援俄”画了等号。事实很清楚,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贸易是正常合作,并不是军事援助。若真有援助,俄乌战局也不会拖到现在这种状态。乌克兰能撑这么久,靠的是美西方援助;俄罗斯则靠能源出口维持财政,这才是核心问题。
泽连斯基这一套说辞,本质就是找借口。他谈不成,就把锅甩给中国,转移国内的压力。可这种既要又要的操作,实在不高明。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呼吁美国对中国施压,却仿佛忘了,才在10月和特朗普闹得不愉快。特朗普替普京传话,让乌克兰割让顿巴斯,俄罗斯则象征性归还一些土地,这样能立即停火。泽连斯基没答应,还想要美国给导弹去炸俄罗斯的油电设施,结果特朗普不耐烦,甚至威胁说普京要收拾乌克兰很容易,再硬撑下去没有好结果。
这种背景下,他还指望美国为了乌克兰去得罪中国,就有点想不通了。美国扶乌克兰,不是讲情义,而是把它当牵制俄罗斯的棋子。现在美国想停火,一方面是为了节省军费,另一方面是为了2026年诺贝尔和平奖铺路。乌克兰的利益,压根不在美国的优先名单上。
更何况,中美之间还有关税和贸易的老问题没解开。为了乌克兰去跟中国翻脸,对美国来说是自伤贸易命脉。泽连斯基没看透这一点,反而还把希望压在美国的压力手段上。
不仅如此,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早就精打细算。泽连斯基多次要“战斧”导弹,美国都没松口。北约内部也不团结,法国和英国没承诺会追加乌克兰的资金支持,荷兰、德国只是通过美国机制采购军备,不是无条件送钱。援助的热情在欧洲显然是降温了。
泽连斯基的外交选择让自己后路变窄。他以前配合美西方制裁中国企业,还在边境战场主动挑衅,多次错过缓和局势的机会。如今的乌克兰,在西方眼里已经成了负担,资源消耗大,回报有限。
在这种环境下,继续把中国当成对手,把美国当作靠山,难度只会越来越大。乌克兰的局面很直接,要么硬撑到底,等西方援助缩水,结局可想而知;要么坐下来谈判,用部分领土换喘息机会,留住重建基础。
中国的立场一直是劝和促谈,不受外部压力左右。如果真想结束冲突,泽连斯基应该把精力放在和俄罗斯的直接沟通上,而不是盯着中国的油单做文章。
从美方的角度看,乌克兰就是一个合适的棋子,耗着俄罗斯就够了,没必要为它承担更多的地缘风险。泽连斯基误判了美国的底线,也误解了中国的策略。结果就是两头都不讨好,还在消耗自己最后的筹码。
他说中国减少买俄石油就能结束冲突,这种想法也过于简单。俄乌的矛盾根源不在能源贸易,而在于领土和安全承诺。如果这些不解决,再多的外部施压也没用。
把和谈失败的责任甩给中国,是一种短视。国际规则摆在面前,中国遵守合作原则,不干涉内政,不可能因为乌克兰的内部压力改变立场。这一点,美国自己心里也清楚,所以真正会动手去逼中国的可能性很低。
泽连斯基要是继续按照这种策略走,错把棋子当靠山,未来只能在外交的死角里打转。和俄罗斯的谈判条件可以谈,哪怕退一步保全国家的核心地区,也是比现在这样耗下去更现实的选项。
寄希望于外部施压,并且要求对方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你解决问题,这在国际博弈里是最没有说服力的玩法。在资源和支持逐渐枯竭的情况下,乌克兰如果还不调整自己的政治姿态,指望别人来扭转战局,就是在空耗时间。
而时间,正是乌克兰现在最稀缺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