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6倍的“现金奶牛”,为何跑输了这轮牛市?

讲一个常识,任何资产在市场上都有自己的“人设”。

有的是“科技先锋”,负责吹牛批和画大饼;有的是“周期之王”,负责大开大合,让大家体验心跳骤停;还有一种,是“避险港湾”,平时没人搭理,一旦外面风雨交arra,所有人都乌泱泱地往里挤。

长江电力,就是典型的后一种人设。

过去十年,它之所以拉风,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性感,而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太不性感了。

大家都在一个叫“存量博弈”的黑屋子里,比谁更抗揍,那自然是长江电力这种血厚防高的“肉盾”成了最靓的仔。

它的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把老天爷赏的水,通过一个超级收费站,变成人民币。

这门生意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赢在一个“躺”字。

不需要996,不需要跟人撕逼,只需要祈祷上游多下点雨。

这种确定性,在经济下行、预期悲观的年代,简直就是信仰。

所以大家给它高估值,本质上是在为“安全感”支付溢价。

这就好比一群人在沙漠里快渴死了,这时候谁手里有口井,谁就是王。

大家愿意用所有身家去换他一口水。

长江电力就是那口井。

在熊市的沙漠里,它的每一股都散发着生命之源的光辉。

然而,人性的剧本总是在“贪婪”和“恐惧”之间来回切换。

当牛市的号角吹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天上开始下钱了,沙漠里突然长出了绿洲,远方甚至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黄金城。

这时候,人性中“贪婪”的DNA就动了。

你还守着那口井干嘛?

井里的水还是那么多,不会多也不会少。

但外面遍地都是机会,随便捡一块石头都可能是金子。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就发生了。

之前还围着井口喊“大哥”的人,现在头也不回地奔向了远方的黄金城。

他们去看AI了,去搞芯片了,去琢磨新能源了。

留在井边的人,突然就显得有点傻。

这就是长江电力在本轮牛市中的尴尬处境:它没做错任何事,它还是那口井,稳定、可靠、解渴。

但问题是,环境变了,大家不那么渴了,或者说,大家觉得有比喝水更刺激的事儿了。

市场的风格切换,本质上就是一次集体心理的“祛魅”过程。

过去,长江电力被赋予了“稳定增长”的“成长股”人设光环,这是魅。

因为集团不断把新的大坝(资产)装进来,让它的报表看起来像一个成长型公司。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种靠“喂饭”实现的增长,是有尽头的。

当最后两座巨型电站白鹤滩、乌东德装进来之后,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那个“成长”的故事,讲完了。

人设崩塌,就得回归本质。

长江电力的本质是什么?

它不是一个成长股,它是一个“超级债券”,一个以长江水流量为票息的“永续债”。

它的价值,不再由“未来的想象空间”决定,而是由“当下的机会成本”决定。

这里要抛出一个可能反直觉的冷知识炸弹:现在,长江电力的真正对手盘,根本不是什么科技股或者周期股,而是十年期国债。

当国债利率下行,它的高股息就显得更有吸引力,股价就能撑住;当市场预期利率要反转,或者有其他更高收益的无风险资产出现,它的吸引力就下降。

它的股价波动,越来越像一个利率敏感型产品,而不是一个盈利驱动型公司。

大家用买股票的钱,实际上是买了个“理财产品”,自然不能指望它能走出火箭发射的行情。

这轮牛市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是“宽信用”周期开启,是政策强力扭转经济预期,是大家从“缩在角落保命”的防御模式,切换到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进攻模式。

资金是有灵魂的,它会自己寻找效率最高的地方。

当整个战场的基调从“阵地防守”变成“闪电突击”时,你一个修碉堡的工兵(长江电力),自然就要被冲锋陷阵的坦克(科技成长)抢走风头。

所以,长江电力缺席牛市,不是它的失败,而是市场的“正常”。

这就好比你不能指望一个相扑选手去跑百米跨栏。

它很强壮,很有力量,但在那个赛道上,它就是跑不快。

它没有变,是比赛项目变了。

对投资者而言,这就进入了一个“认知祛魅”的痛苦阶段。

你当初买它,到底是图它稳如老狗的分红,还是幻想它能继续像过去十年那样,走出戴维斯双击?

如果是前者,那现在它依然在稳定分红,你没亏。

如果是后者,那你就是把一个收租的房东,当成了能上天的钢铁侠。

现在房东还在原地收租,你却怪他为什么不飞,这就有点哭笑不得了。

万物皆周期,风格永轮动。

红利风格躺赢了两年,也该让位给别人表演了。

至于什么时候风格再切回来,可能需要一次黑天鹅,或者等这轮牛市结束,大家又开始怀念起那口井水的甘甜。

但那时候,我们这些小散户,兜里还剩下多少钱去买水喝,就又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