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实话,苏联没有主动援华。是我们去寻求的帮助。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单就中日双方的武器来讲,且不说质量优劣。光数量的对比,就足够吓人了。战机数量是咱们的13倍,坦克数量是咱们的36倍。火炮数量是咱们的5倍。
东北一丢,重武器方面,咱们只能依赖进口。但是,咱们的外汇储备又不足。西欧国家和美国的武器,通过购买的方式来大量补充,不现实。咱们的德械师,其实装备都不是全套的。
通过对国际局势和矛盾的分析,当时的我们想寻求援助。只剩下一条路,就是苏联。同样,苏联也需要我们,上期内容讲过了。从1937年7月6日,咱们便开始接触苏联驻华大使波戈莫洛夫。我们提出,向苏联贷款,用于购买苏联的武器。就是我跟你借钱,借出来的钱,我买你家的武器。
这个事情就一直在谈,直到1937年8月21日,双方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援助的事情,才算定了下来。随后,我们派代表访问莫斯科,就援助的数量进行会谈。主要是陆战装备和航空装备。
这件事情让东京大为震惊,让日本感受到了极强的压迫感。但此时的日本,还没办法借力德国而去和苏联谈判。所以,只能搞一些小动作。
航空武器这块,第一批援助是贷款军援,在1937年9月份。伊-15,伊-16,СБ轰炸机,总共225架。另外赠送6架TB-3。除此之外,派过来86名苏联专家进行培训。另有两个航空兵大队志愿作战。
到了10月份,苏联志愿航空队又增加了一个СБ大队和一个伊-15大队。这些航空装备大多从哈尔科夫出发,到阿拉木图加油。然后拆解,用大卡车运到哈密。到哈密查验清单,再运到兰州。到了兰州再组装,然后飞到各个战区。
以上是航空装备。陆战装备就比较麻烦了,从坦克到火炮到机枪,数量比较庞大。走陆路和空运,经济性不太好,苏联也不富裕。所以,最终选择在黑海走海运。
但问题又出来了,日本封锁了我们的海岸线,现在又得知中苏合作。这么大张旗鼓的过去,肯定是行不通了。结果您猜怎么着?
中苏雇佣了两艘英国货轮,从敖德萨,还有塞瓦斯托波尔出发。经苏伊士进印度洋,穿过马六甲,然后到香港以及缅甸。用英国货轮,省得被日本人给扣了。
这第一批装备,有82辆T-26、20门防空炮、50门反坦克炮。以及配属弹药。用英国货轮,就有点慢了。1937年9月份下的订单,11月初,英国货轮才到现在的乌克兰。从乌克兰到香港,再从香港到湖南湘潭。咱们开始用这些装备的时候,都支到了1938年的4月份。
就这批装备还没运到咱们这里时,1937年11月初,太原和上海间隔三天,相继沦陷。到了11月20日,咱们迁都重庆。这第一批装备已经不顶用了,12月咱们又提出援助要求。然后又是两艘英国货轮,从现在的乌克兰带着320门火炮,900挺机枪,步枪和弹药若干。往香港这边运,第二年4月才卸货。
这些东西到是到了,但我们也需要训练的时间啊!1938年5月,合肥和徐州沦陷。中原交通枢纽就剩下一个武汉,武汉保卫战即将开打。为了拖时间准备,6月份某人又把花园口决堤了。
7月份,苏联赶紧加大援助。又是英国货轮,又是现在的乌克兰。300门火炮,2000挺机枪,以及其他武器装备往缅甸运。再通过滇缅公路运过来。
刚刚说的这几个案例,都是比较大的了。1938年也是抗战期间,苏联对华援助的“大年”。像步枪手枪以及配套弹药这种小件,都没计数了。
截止到1940年前,我们通过苏联援华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得以扩编了245个步兵师。16个骑兵师,还有1个机械化师。
如果将装备落实到人头来算,差不多应该是装备了两百五六十万人。
客观来说,1940年前的苏联装备一般般。但是在咱们比较困难的时刻,能够施以援手,给与这么大力的援助。也确实是为我们的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苏联是出于自身安危的考虑。
开头也说了,抗战期间,我们和苏联是贷款军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