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姆会员商店频繁成为网络讨论的焦点。从“枣泥核桃蛋糕中发现牙齿异物”的食品安全事件,到先前因上架好丽友、溜溜梅、卫龙等大众品牌,引发会员质疑和吐槽,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曾被中产家庭视为品质保障的会员制超市,其现实运作模式正经历哪些变化。
一、山姆定位变化品质承诺正在逐步弱化
山姆会员商店自1983年成立以来,始终围绕“会员至上”为核心,通过高品质商品、低价策略和专享服务三大优势,构建差异化商业模式。过去,山姆在商品选择上追求精细严选,主推大包装、高品质家庭装,给会员带来“闭眼购买”的信任感,会员费的存在也建立在与普通商超明显不同的货品和严格品控基础上。
但近来山姆的选品明显有调整,7月撤下太阳饼、米布丁等高好评产品,新上架低糖好丽友、溜溜梅、卫龙等畅销品牌引发争议。部分品牌如“PANPAN”用英文包装取代“盼盼”,让部分会员质疑山姆试图以“进口化”包装制造高端感,“伪定制化”操作被批评为放弃原本的精挑细选原则。
二、食品安全和选品质疑并行
10月14日,上海消费者购买山姆枣泥核桃蛋糕时,吃出带金属螺纹的异物。面对投诉,客服虽强调生产流程卫生规范,但实质未能明确回应异物来源,只表示将转交工厂核查。这类事件并非个例——2024年至今,仅10天内山姆涉及食品安全的负面曝光就有五起,包括鲜肉月饼疑似夹带牙齿、牛奶盒内有虫卵等。强调极致品控的山姆,却在现实中屡屡失守,会员对其信任也因此受损。
商品阵容的调整也带来更多质疑。新引入的好丽友、卫龙等品牌产品逐渐与普通超市趋同,“低糖好丽友派”虽然主打“减糖80%”,但成分含有多种添加剂,被用户指实际口感过甜;卫龙魔芋爽则因隐藏LOGO而被批评为刻意降低大众感。这种“便利店化”选品行为,与会员付费争取差异性商品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背后逻辑成本控制与利润导向
根据行业分析,山姆近期为了应对全国扩张(计划每年新开8-10家店),正在通过供应链压缩成本。例如鸡蛋认证由国际转为国内机构,部分蓝莓、肥牛等商品品质下滑。为降低成本而妥协质量,与创始人“超越顾客期待”的初衷明显背离。
2025年沃尔玛中国高层更迭后,管理团队被认为更关注短期收益。高口碑低利润商品被撤下,会员服务权益变动,卓越卡的返现门槛提升,这些做法导致会员投诉数量高涨。随着信任感流失,山姆的会员续费率可能受到更大影响。
总体来会员制的本质是以品牌信任换取用户忠诚。如果选品与普通超市同质化,会员费的价值就会被稀释。山姆若无法在扩张与品质间找到平衡,原本“中产优选”的品牌形象或许难以维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