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空军最近的动作引发外界广泛关注。一边是久违的米格-29交付,另一边却是新机尚未焐热就曝出技术隐患——这背后,究竟是一次战术胜利,还是战略误判?
这批来自东欧国家的二手米格-29SM,名义上经过现代化升级,号称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可据知情人士透露,飞机交付时连完整的航电系统日志都未能提供,部分机体甚至存在金属疲劳迹象。更令人担忧的是,伊朗长期受制于西方制裁,缺乏俄制战机的原厂技术支持,一旦出现故障,维修只能靠“拆东墙补西墙”。
这让人不禁发问: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选择一款上世纪80年代设计的机型,是否真的符合伊朗空军的现实需求?
相比之下,另一款战机的身影悄然浮现——歼-10C。这款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多用途战斗机,不仅在巴基斯坦、泰国等国服役中表现亮眼,更关键的是,其维护体系相对开放,零部件供应链更为灵活。对于长期被国际军贸体系边缘化的国家而言,这种“可维护性”往往比纸面性能更重要。
有分析指出,歼-10C配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综合电子战系统以及PL-15远程空空导弹,在实战中对米格-29形成代际压制。即便不考虑性能差距,仅从后勤保障角度看,歼-10C采用的模块化设计也更适合非原厂环境下的自主维护。
但问题在于,伊朗真的没有考虑过歼-10C吗?还是说,地缘政治与军贸惯性让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近年来在对外军售上愈发谨慎,尤其对敏感技术出口设限严格。即便是米格-29SM这样的“升级版”,其火控系统和雷达仍保留大量模拟元件,数字化程度远不及同期西方或中式战机。这意味着,即便伊朗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也难以真正发挥其全部潜力。
反观歼-10C,其设计理念更贴近现代空战需求。例如,在2023年埃及“鹰之翼”联合演习中,歼-10C曾多次在模拟对抗中压制法国“阵风”战机,展现出优异的态势感知与多目标交战能力。这种实战化验证,恰恰是米格-29近年来所欠缺的。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米格-29虽老,但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适合伊朗现有飞行员的技术水平;而歼-10C作为一款鸭式布局战机,飞行特性更为复杂,培训成本高、周期长。
可这种“保守思维”是否经得起推敲?要知道,现代战争早已不是“谁能飞起来谁就赢”的时代。信息化、网络化作战能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架无法融入体系、数据链闭塞的战机,即便飞得再快,也难逃“活靶子”的命运。
更何况,伊朗并非没有学习能力。其近年来在无人机领域取得的突破,如“见证者”系列的大规模应用,正说明该国具备一定的高端装备消化吸收能力。那么,为何在有人战机的选择上反而趋于保守?
或许,真正的症结不在技术,而在决策机制。军购背后往往牵涉复杂的国际关系、国内派系博弈与历史路径依赖。选择米格-29,可能更多是出于政治惯性,而非军事理性。
未来几年,中东空战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沙特已启动F-15QA换装计划,阿联酋也在推进“阵风”与F-35的混合作战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朗若继续依赖老旧平台,哪怕数量有所增加,也可能陷入“数量优势、质量劣势”的尴尬境地。
那么问题来了:当一场高强度冲突真正爆发时,那些勉强维持运转的米格-29,能否扛得住来自四面八方的空中威胁?而那个本可能到来的歼-10C时代,是否已经悄然错过?
装备更新换代的窗口期从不等人。对伊朗而言,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为明天的天空写下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