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联邦议会预算委员会正式批准37.5亿欧元采购合同,敲定引进20架第五批次欧洲“台风”战斗机时,曾与法国、西班牙高调联手推进第六代战斗机项目的雄心,暂时让位于现实的防务需求。这场从“对标中美”到“回头补位”的转向,不仅折射出德国空军的战力焦虑,更暴露出欧洲联合防务自主之路的深层裂痕。
德国曾对第六代战机项目寄予厚望。2019年巴黎航展上,法德西三国共同公布“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模型,将其定位为挑战中美顶尖战机的“欧洲王牌”,计划2040年替代“阵风”“台风”等现役机型,成为欧洲防务自主的核心象征 。彼时德国的底气,源于对欧洲工业实力的自信,更暗含“中国能搞隐身战机,欧洲同样可以”的竞争心态。该项目涵盖新型发动机、无人机协同、作战云等前沿技术,投资超千亿欧元,一度被视作欧洲摆脱美国军备依赖的关键一步。
但理想很快遭遇现实阻击。FCAS项目推进中,法德核心企业达索与空客的分工之争愈演愈烈——法国要求拿下约80%的工作份额,德国则坚决反对“以德国纳税人的钱资助法国主导项目”,双方决策权与利益分配的矛盾难以调和 。这种分歧并非首次出现,正如分析人士所警示,两国曾因四代机性能指标分歧分道扬镳,最终各自催生“阵风”与“台风”,如今FCAS恐重蹈覆辙。更紧迫的是,德国空军现役“狂风”战斗机已严重老化,2025年底即将退役,而FCAS要到2035年才有望完成研发,战力真空成为无法回避的危机。
在此背景下,“台风”战斗机成为德国的务实之选。此次采购的第五批次(Tranche 5)“台风”绝非老旧装备:搭载探测距离超300公里的Captors-E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追踪200个目标,集成电子战套件与无人机协同能力,保留1.5马赫超音速巡航与9吨外挂载荷的多任务能力,在2025年北约演习中曾模拟击败苏-35。更关键的是其交付效率——“台风”由德、英、意、西四国联合生产,德国本土企业承担40%生产任务,年产量达20架,能快速填补“狂风”退役后的缺口,还可创造3000个高科技岗位。相比之下,美国F-35因Block4升级延误与部件短缺,交付周期推迟1-2年,无法满足德国的时效需求。
成本与体系适配性进一步坚定了德国的选择。“台风”单价约9000万美元,虽与F-35相近,但每小时飞行成本仅1.2万欧元,比F-35低70%,长期运维压力更小。作为德国空军现役主力机型之一,“台风”与现有作战体系的融合度远超外采机型,无需额外投入巨额适配成本。同时,选择欧洲自研装备而非美制战机,也是德国在“依赖美国”与“欧洲自主”之间的平衡——既通过此前采购的35架F-35满足北约“核共享”任务需求,又以“台风”强化欧洲本土军工纽带,呼应丹麦、葡萄牙等国优先选择欧洲装备的趋势。
德国的转向并非放弃六代机梦想,而是战略优先级的调整。空客公司仍强调,德国新政府计划加快FCAS项目推进,将其视为欧洲国防工业的关键支柱 。此次采购更可被视作对法国的隐性施压——通过巩固“台风”所在的四国合作体系,倒逼法国在FCAS分工中做出让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从高调宣称研发六代机到紧急采购4.5代机,德国的举动印证了高端战机研发的复杂性:中美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源于完整的工业体系、长期技术积累与集中决策机制,而欧洲多国在利益协调、技术统一、进度把控上的短板,使其难以复制类似路径。
20架“台风”的采购合同,成为欧洲防务自主进程的一个注脚。它既解决了德国空军的燃眉之急,也暴露了欧洲联合项目的固有困境。当FCAS的蓝图仍在图纸上博弈,“台风”的生产线已率先启动——这场现实与理想的折衷,或许正是欧洲防务自主之路不得不经历的阵痛。而德国的选择,也为全球航空工业竞争写下启示:自主研发从来不是口号,而是需要跨越利益分歧、补齐工业短板的系统性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