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军队这玩意儿,最讲究一个“传承”。你今天在屏幕上看到一台信息化、数字化武装到牙齿的合成旅侦察车,酷炫得像是科幻电影里跑出来的,但你真把它的“户口本”往前翻个七八十年,说不定它的灵魂,是在一个土得掉渣的村庄院子里,靠着手榴弹和刺刀,一寸一寸拼出来的。
今天咱要聊的,就是这么一支部队,番号听着可能有点陌生,“演马庄战斗英雄连”。但你要是提它后来的归属,那可就如雷贯耳了——“万岁军”陆军第38军。它的血脉,现在就在中原雄狮83集团军的某个王牌中型合成旅里,当着全旅的眼睛和耳朵。
这故事,得从1944年的夏天说起,那年头的苏北,跟个高压锅似的,八路军、鬼子、伪军,几拨人马天天在里面“炖肉”。主角,是当时八路军滨海军区海陵独立团的2连。这支部队的底子,说起来也挺魔幻,是从东北军里拉出来的,骨子里就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我军刚端了日伪一个叫大兴庄的据点,这不就是捅了马蜂窝嘛。鬼子咽不下这口气,第二天拂晓就拉着五百多号人嗷嗷叫着杀了过来,搞“报复性扫荡”。
你看,这就是战争的常态。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就是你打我一拳,我必须踹你一脚。
我军指挥员早就料到了,在大兴庄周边张了个口袋。一阵猛捶,鬼子伪军被打得七零八落,大部分都作鸟兽散了。但有一小队鬼子,大概三十来号人,特别“头铁”,一头扎进了附近一个叫演马庄的村子,缩进一个大院里,打算死扛到底。
这就有点意思了。这就不是大规模拉锯战了,变成了一个定点清除的“拆迁”任务。目标,就是那个大院里的“钉子户”。
这帮鬼子不是善茬,他们占据的大院,简直就是个简易堡垒。围墙两米多高、半米厚,院里有正房、厢房,最要命的是,西南角还有个五米高的炮楼。机枪往上一架,整个西面南面开阔地,谁露头谁死。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就等着援军来救。
2连的任务,就是啃下这块硬骨头。
换成今天的美军,估计直接呼叫空中支援,一发“地狱火”导弹,连人带院子一起扬了。但那时候的2连有啥?几杆“老套筒”,几挺轻机枪,还有就是每个战士身上那几颗宝贝疙瘩似的手榴弹。
这仗怎么打?硬冲就是送人头。2连的干部们一合计,这不就是个微缩版的攻坚战嘛。打炮楼?风险太大。咱们玩点花的,先掏心。
战术很快定下来:2排从北面房屋做掩护,摸到大院正房后面,作为主攻;1排、3排在外面拉开,用机枪火力压制炮楼和院墙上的敌人,给2排创造机会。说白了,就是一群狼,一部分负责佯攻吸引注意力,最精锐的几只要悄悄地摸进去,咬断敌人的喉咙。
战斗开始。2排的战士们猫着腰,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掩体,贴到了正房的后墙根。他们发现鬼子正在墙上掏射击孔。机会来了!几颗手榴弹先行“问候”,趁着爆炸的烟尘,战士们翻墙入院。4班更狠,直接用集束手榴弹,对着鬼子刚掏的射击孔就塞了进去。“轰”一声巨响,后墙被炸开一个大口子,战士们一拥而入,迅速占领了正房。
第一步,成功。2连在鬼子心脏里钉下了一颗钉子。
鬼子一下就慌了,炮楼上的机枪跟疯了似的朝着正房门窗扫射,西厢房的鬼子也用机气枪封锁院子,不让2连的战士扩大战果。这时候,一个叫钮大山的副班长站了出来。他看准了单兵行动机会更大,主动请缨去敲掉西厢房的机枪。
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钮大山像狸猫一样,贴着墙根摸到西厢房门口,瞅准机会连续甩进去几颗手榴弹。机枪哑了。但没过一会儿,又响了起来。钮大山再次摸过去,又是一顿手榴弹,这次把鬼子机枪手炸死了,厢房也烧了起来。但不幸的是,炮楼上的冷枪击中了他,英雄牺牲。
战友的血,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怒火。副排长带着两个战士,顶着炮楼的火力,冲进起火的西厢房,把剩下的鬼子全部干掉,缴获了一挺轻机枪。
最难啃的骨头,只剩下那个炮楼了。
正午时分,总攻炮楼开始。可一个要命的问题摆在面前:弹药快没了。全连的子弹和手榴弹都打得七七八八。
魔幻的一幕出现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负责运伤员的老乡们,把自己身上带着的手榴弹解下来,全部递给了战士们。听说部队要烧炮楼,周围村子的老百姓,冒着流弹的危险,抱着一捆捆干柴就往阵地上送。
这就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战争不是军人的专利,是整个民族在玩命。
战士们把柴草扔上已经起火的西厢房房顶,想来个火烧连营。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更多的干柴被送来,风助火势,炮楼顶棚终于被点燃了。
浓烟和烈火把鬼子从二楼逼到了一楼,但他们还在负隅顽抗。下午两点多,楼顶塌了。鬼子知道再不跑就成烤乳猪了,小队长指挥着残兵,发起了自杀式冲锋。一个机枪手抱着机枪在前面开路,结果被我军集火瞬间秒杀。
十几个鬼子被堵在院子里,像没头的苍蝇,最后全缩进了一个猪圈里。
机会来了!!
2排的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冲进敌群,跟鬼子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刺刀见红,你死我活。一个狡猾的鬼子躲进草棚,想搞偷袭,被副排长发现,一枪撂倒。另一个鬼子冲向5班副班长,两人瞬间拼刺,一个回合,鬼子就被捅翻在地。其余各班也从不同方向冲入院内,将企图逃窜的敌人全部消灭。
下午四点半,战斗结束。清点战果,毙敌二十七人,俘虏两人。一个标准的日军小队,被2连和兄弟部队以及人民群众,用最原始、最硬核的方式,给生吞了。
“演马庄战斗英雄连”的称号,就是这么用命换来的。
这只是这支连队“户口本”上光辉的一页。后来,它跟着大部队,从山东打到东北,从四平打到海南岛。抗美援朝,它又是第一批入朝的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它所在的38军打出了“万岁军”的赫赫威名,让世界见识了什么是中国军人的意志。
时代在变,番号在改,装备在升级。从摩托化步兵,到师属侦察营,再到今天的合成旅装甲侦察连。当年的“泥腿子”连队,如今已经浑身披挂着先进的观瞄设备和数据链,开着新式侦察车,在信息化的战场上纵横驰骋。
但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那种在绝境中寻找战机的智慧,那种弹药告罄也敢于亮剑的勇气,那种军民一心、团结如钢的传统,不会因为装备的更新而褪色。
这,就是所谓的传承。从演马庄的那个小院子,到今天现代化的演兵场,跨越了近八十年的时空,那股子精气神,一脉相承。说白了,这才是我们这支军队,最让人敬畏的“核心科技”。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