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就在2025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让人颇为意外的事实引起了外界的强烈关注:浙江省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中高级阶段,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逼近1405万,占比稳步攀升。这一数字令人瞩目,不仅因为它触及了养老服务的紧迫课题,更因为它折射出整个社会在老龄化浪潮下该如何自处。面对庞大的银发族群和分散的居民分布,在山区等特殊地形条件下,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能够从全球经验中找到答案吗?这是值得探讨的新命题。
在丽水市,这个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独特地貌的地方,养老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丽水市的老龄人口占比高达25.6%,留守老人成为了许多家庭的典型写照;另山区路难行、老年人居住分散使得传统模式难以奏效。反观那些现代都市,依靠密集的养老设施和高效的物流网络能轻易解决大多数问题。然而在丽水,情况却恰恰相反。一些人质疑,这样的地区是否有能力实现优质养老?甚至有人提出:是不是该干脆集中老年人到城市养老?也有人认为,正是丽水的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让它可能提供更有温度的养老服务。到底哪方观点更接近事实呢?我们继续深扒。
近年来,丽水市用一系列“接地气”的创新做法回应了上述争议。可以说,这些措施像洋葱皮一样,一层一层拨开了养老问题的实质。首先是“片区整合”,它通过跨乡镇打造养老服务片区,让资源不再碎片化。每个县被划分为2-3个养老服务片区,利用专业机构的运营能力,让村级站点以“连锁化”模式提供服务。这背后是一整套功能强大的“资源匹配”逻辑,如景宁县的“一站式”民生综合体成功吸引了大批老人前去享受银发课堂和书香阅览。另外就是“山区养老管家”的制度创新,在保证固定服务精度的通过无人车配送和背包流动服务填补地理短板。无论是像卢奶奶这样的独居老人,还是偏远村庄里的留守长者,都能感受到贴心的关怀。
从普通人的视角来这种系统性的努力获得了很多好评。比如前林村的山区养老管家周银莲,就以其日复一日的暖心服务赢得了当地老年人的信任。她不仅负责送饭,也会挨家挨户测量血压,甚至是在老人感到孤单时陪聊一阵。老人们由衷地感叹:“养老服务不只是吃饭,更多的是心里踏实。”
乍看之下,丽水的养老服务似乎已经进入了一种“假性平静”。固定与流动的服务模式相辅相成,简单又高效,尤其是上门服务制度解决了许多山区老人的燃眉之急。然而背后却暗流涌动。一些人对这种模式提出了质疑:如此高成本的运营方式,是否可持续?尤其是在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这么大的投入是否可能成为政府的财政包袱?
铺设无人车送餐网络等智能化技术,虽然解决了送餐问题,却无法用科技填平老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空缺。而基层的养老管家们也在抱怨,服务的需求每天都在增加,可资源始终有限。这些反方声音引出一个更大的疑问:养老服务是否只是触及到了表面,真正的社会支持体系是否仍未建立起来?
更让人担忧的是,丽水的“银发族”活力似乎也在面临挑战。尽管有银龄志愿服务、再就业平台等,但许多老人缺乏参与意愿,感觉自己和社会已经断层。如何让银发族重新焕发生活热情,也成为一个难解的题目。

就在大家以为丽水养老服务的潜力或许已经触碰到极限时,一个惊天反转逐渐浮现。原来,丽水的养老设计中还埋下了更大的伏笔,那就是“银发经济”——通过老年人独有的需求挖掘经济增长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康养+旅居”的全域规划。丽水不仅依赖其得天独厚的长寿之乡品牌,还以机场通航为契机,敞开怀抱拥抱来自全国甚至全球的银发旅客。
这种康养旅居中的亮点不只是生态环境,还有精细化的服务。他们推出了“长寿卡”,专门为银发族量身设计优惠项目,让老年人感受到宾至如归的福利。这还不够,丽水进一步力推老年人专属的“潮玩”产业,如结合地方传统工艺“云和木玩”的研学游。这种设计让长者们既能一边玩一边学,又能享受乡村振兴的成果。
矛盾也在此刻激化。不少反对者认为,银发经济可能是一个伪命题,限制大龄老年人的功能发挥和消费需求终究阻碍了这片市场。但一系列品牌赛事、旅居推介和互动研学路线的成功,却在一次次验证其市场潜力。
事情并非看起来那么光鲜。这一系列高端养老旅居设施是否真正惠及到了普通家庭?以“长寿卡”为例,有些社区居民反馈,福利政策可能更倾向于旅居游客,而对本地老年人需求的覆盖不足。另外,专业化养老管家制度也存在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一些偏远地区仍未能享受到理应获得的服务。这导致原本看似成熟的养老模式暗藏更大的难题。

更棘手的是,丽水的银发经济还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障碍。地方企业反馈,老年木玩产业目前仍停留在区域市场阶段,难以大规模产生盈利。这些分歧让各方对项目的可行性产生了新的猜测,而冲突似乎离全面爆发也不远。
从一种理性视角来丽水养老服务的所有努力都不容忽视。从反向审视,就不难发现这个模式的矛盾与缺憾。整合资源、智能化服务,这一切听上去非常先进,但高成本、低社会覆盖率的事实也难以回避。银发经济的定义虽然看似完美,却未能彻底解决某些基础问题,例如如何保证最贫困的长者依然能够获得有尊严的生活。
说到这里,不得不调侃一下浙江的养老战略。这种在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的尝试,固然某种程度上换来了地方发展动力,可面对日渐加剧的老龄化现状,它是否过分重心于“大众”的美化需求,而忽略了基层的切实感受?
丽水的“银发经济”,到底是全球养老模式的下一个风向标,还是对当地民生需求的过度包装?“长寿之乡”的品牌是否能够真正赋能又落地,而不是仅停留在商业话题大潮中?转型的养老服务,需要的不仅是华丽外衣,还有更多实质的变化。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