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奕见。
最近,娃哈哈又有新动态。
“娃哈哈将换标娃小宗”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第一,阅读量上亿。
娃哈哈用得好好,怎么突然要换标娃小宗呢?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经过深入挖掘,其中原因让人细思极恐。
文|奕见
编辑|《奕见谈》
图|网络
今年2月份,宗馥莉的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就申请注册多个“娃小宗”、“娃小哈”、“宗小哈”商标,国际分类涉及啤酒饮料、方便食品、材料加工等。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显示,宏胜饮料集团共计申请了46个“娃小宗”系列商标,覆盖了商标注册的45个全部类目。
宗馥莉,早就已经着手新商标的注册了。
“娃哈哈”这个商标用了这么多年,名声响当当的,自家的商标怎么说换就换了呢?
你还别说,这“娃哈哈”商标还真就不是宗馥莉自家的,不是她想用就能用的。
过去很多人都认为娃哈哈是宗庆后的,是宗家的。
其实不然,娃哈哈的全称是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由杭州上城区国资委实际控制。
非要说娃哈哈是谁的,那是国家的。
而“娃哈哈”商标是属于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
因各项历史相关遗留问题,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必须获得娃哈哈集团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
所以,不是宗馥莉不想用“娃哈哈”这个商标了,而是股东不让用了。
为了规避这个问题,其实宗馥莉也做过努力。
今年2月,娃哈哈曾因转让商标而陷入舆论风波。
娃哈哈称,“娃哈哈”系列商标共计387件正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由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转让至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是杭州上城区国资委,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是杭州娃哈哈宏振投资有限公司,持股51%,而杭州娃哈哈宏振投资有限公司由宗馥莉100%控股。
也就是说,如果“娃哈哈”系列商标如果转让成功,那就可以脱离国企,完全属于宗馥莉了,到时候就真的想用随时用了。
截至目前,“娃哈哈”系列商标的转让还没有完成,处于登记备案阶段。
可能是因为宗家遗产风波,让很多事情浮于水面,商标转让的事情被按下了暂停键。
幸好,商标转让没有完成,不然的话,娃哈哈集团真的是被掏空了。
目前,杭州娃哈哈集团仅直接参与投资15家公司,其中12家仍在运营,但多数为少数股权参股,不形成控制。
不过,在2000年后,以宗家为主的管理层就开始成立了与国资无关的投资平台公司。
如今,围绕“娃哈哈”品牌运作的200多家公司,如宏胜饮料、宏振投资等,与杭州娃哈哈集团无股权关系,由宗馥莉等个人或她掌控的公司控制。
这些“娃哈哈系”的企业在股权上与娃哈哈集团不存在权属关系。
20多年前,宗家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脱离国资控制。
更令人咋舌的是,2008年至2022年末,娃哈哈集团未与上城区政府签订优惠政策,娃哈哈集团账面不进行利润分配,但每年出具形式上的股东会决议,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会的分红以“资金往来”名义拿走,国有股东则不分红。
在改制后,娃哈哈管理层和入股的职工每年分红都不低于每股0.8元,如果按照此比例,身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城文商旅(持有2.42亿股)每年分红应当为约2亿元。
也就是说,娃哈哈集团至少连续15年以上未向国资股东分红,而职工和管理层却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收益。
这就是为什么宗家这么多钱,这么多海外资产的原因。
有人会问,既然国资大股东多年来一直未获得公平的分红权益,为什么宗庆后在世的时候相安无事,而他去世后才着手干预呢?
有人认为,是因为企业税收已经逐渐取代国家股分红,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辖区内企业缴纳的税费才是对地方财政增量有更大影响的重头戏。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对于国有股东,在娃哈哈集团中是否能获得足额分红的显得没那么重要。
只要企业在本地稳定发展,贡献纳税、创造就业,就是对地方政府最大的贡献。
宗庆后在的时候,能保证娃哈哈稳定发展,管得住底下的人。
所以,对于宗家控制越来越庞大的体外公司,国资也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他去世后,局面已经无法掌控,娃哈哈的稳定发展受到了影响,杭州上城区国资作为大股东,这肯定看不下去了,只能出手干预了。
而现在能掌控的,最重要的就是“娃哈哈”商标。
没有“娃哈哈”商标授权,宗家掌控的所有体外公司生产线,都没办法继续生产印着“娃哈哈”商标的产品售卖。
比如,2025年7月,娃哈哈集团要求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停止使用“娃哈哈”品牌授权生产桶装水,他们只好推出“沪小娃”品牌桶装水,产品与此前生产的娃哈哈桶装水一样,宣传海报上写着“至真至纯、同宗同源”。
宗馥莉的“宏胜系”也一样,在“娃哈哈”商标授权问题没解决之前,只能改名“娃小宗”。
不知道“娃哈哈”商标的问题,最终会怎么解决。
这么多年了,娃哈哈本身已经成为了民族品牌的象征。
如果“娃哈哈”商标就此闲置了,就挺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