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今年首次泄洪!2 个深孔全开,背后藏着怎样的防汛大考?

9 月 26 日 18 时,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峡水库传来重要消息 ——2 个深孔闸门缓缓开启,滚滚江水从泄洪孔奔涌而出,形成壮观的泄洪景观。这是三峡水库 2025 年入汛以来的首次开闸泄洪,此次泄洪并非简单的排水操作,而是长江流域防汛调度中的关键一步,背后牵动着整个长江上游的水文变化与防洪安全大局。

要理解这次泄洪的重要性,首先得从近期长江上游的水文气象预报说起。根据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9 月 27 日至 30 日,长江上游将迎来一次范围较广、强度较大的降水过程,大部分区域会出现中到大雨,部分局地甚至会遭遇暴雨或大暴雨;而在 10 月 1 日至 3 日,长江上游东部地区还将紧随其后出现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降水过程。这意味着短短一周多的时间里,长江上游将连续经历两次明显的降雨天气,且降雨强度不容小觑。

连续的强降雨必然会导致长江上游干支流水量大幅增加,进而引发三峡水库入库流量的急剧上升。据预测,受这两次降雨过程的叠加影响,三峡水库将迎来两次明显的涨水过程,其中在 10 月 1 日前后,入库洪峰量级预计将达到每秒 35000 立方米左右。这个数字背后蕴含着巨大的防汛压力 —— 每秒 35000 立方米的洪峰,相当于每秒钟有 35000 吨水涌入三峡水库,如果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水库水位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攀升,一旦超过防洪限制水位,不仅会威胁到三峡工程自身的安全,还会对下游沿江地区的防洪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正是基于这样严峻的水文形势,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 “长江委”)经过科学研判和精准调度,才决定启动三峡水库的首次泄洪。事实上,为了给此次泄洪及后续应对洪峰做好铺垫,从 9 月 17 日开始,三峡水库就已经按照机组满发流量进行出库调度。机组满发流量出库,意味着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机组全部投入运行,以最大的发电能力来消耗水库的水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库水位,为即将到来的洪峰腾出防洪库容。

经过近 10 天的机组满发调度后,9 月 26 日 18 时,三峡水库正式开启 2 个深孔,进一步增加出库流量。此次调整后,三峡水库的出库流量提升至每秒 28400 立方米。这个出库流量的设定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了严密的计算 —— 既要保证能够有效降低水库水位,为后续承接两次涨水过程、拦蓄洪峰预留足够的库容,又要避免因出库流量过大对下游河道造成冲击,确保下游沿江地区的堤防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可能有不少人会疑惑,三峡水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其防洪库容达到了 221.5 亿立方米,为何仅仅面对两次降雨过程和每秒 35000 立方米的洪峰,就需要启动首次泄洪呢?这就需要从三峡水库的防洪功能定位和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整体运作逻辑来看。三峡水库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防洪,而防洪的关键在于 “拦洪削峰”—— 即在洪峰到来时,通过水库的调蓄作用,将上游的洪峰流量削减后再下泄到下游,从而减轻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要实现 “拦洪削峰” 的目标,就必须保证水库在洪峰到来前拥有足够的防洪库容。如果在洪峰来临前,水库水位已经较高,没有足够的库容去承接洪峰,那么水库就无法有效发挥拦蓄作用,大量洪水将不得不直接下泄,下游地区就可能面临洪水威胁。此次提前泄洪,正是为了主动降低水库水位,腾出宝贵的防洪库容,确保当 10 月 1 日前后每秒 35000 立方米的洪峰到来时,三峡水库能够从容应对,将洪峰拦截在水库内,经过调蓄后再以平稳的流量下泄,最大限度地削减洪峰强度,为下游地区筑起一道坚实的 “防洪屏障”。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次泄洪调度体现了我国长江流域防洪体系 “主动防控、精准调度” 的特点。与以往相比,如今的防洪调度不再是被动应对洪水,而是通过先进的水文气象监测技术、精准的预报模型以及科学的调度方案,提前预判洪水形势,主动采取措施做好应对准备。在这次调度中,长江委不仅充分考虑了三峡水库自身的调蓄能力,还统筹兼顾了上游支流水库的联合调度以及下游地区的用水需求、航运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确保整个调度过程既安全又高效。

比如,在确定出库流量时,调度人员不仅计算了三峡水库需要腾出的库容,还充分考虑了下游荆江河段、洞庭湖、鄱阳湖等区域的防洪承受能力。下游荆江河段是长江防洪的重点区域,河道狭窄、地势低洼,对洪水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必须严格控制在荆江河段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避免因下泄流量过大引发险情。同时,调度人员还要兼顾下游地区的航运需求 ——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内河航道,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下游河道的水深和水流速度,进而影响船舶的航行安全,因此在调整出库流量时,必须与航运管理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航运安全不受影响。

此外,这次泄洪还充分体现了三峡工程在水资源调控方面的综合效益。虽然此次泄洪的主要目的是防洪,但在泄洪过程中,三峡水库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发电出力,确保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电力供应稳定。同时,泄洪带来的稳定下泄流量,也为下游地区的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实现了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多目标的协调统一。

从历史角度来看,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彻底改变了长江流域 “三年两涝” 的防洪局面。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长江上游的洪水经常毫无阻拦地向下游倾泻,尤其是荆江河段,每到汛期都面临着巨大的洪水威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三峡工程建成后,凭借其巨大的防洪库容和精准的调度能力,成功拦截了多次大洪水,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提升到了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为保障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 2025 年首次泄洪,虽然只是三峡工程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常规调度动作,但背后却承载着守护长江安澜的重大使命。它不仅是对三峡工程调度能力的一次检验,更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长江流域面临的防洪形势也日益复杂严峻,而三峡工程作为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核心骨干,将继续发挥 “定海神针” 的作用,为应对各种洪水挑战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这次泄洪也提醒我们,防洪工作永远不能掉以轻心。虽然我们拥有了三峡这样强大的水利工程,但面对变幻莫测的天气和水文形势,仍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完善防洪预案,加强水文气象监测预报,提升调度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要加强沿江地区的防洪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全社会的防洪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洪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种洪水挑战面前从容应对,真正实现长江安澜,守护好长江流域的绿水青山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三峡水库的这次首次泄洪,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水利调度,更是一场守护长江安澜的 “实战演练”。从气象预报到调度决策,从闸门开启到流量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承载着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和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三峡工程将继续与长江同呼吸、共命运,用科学的调度和坚实的臂膀,守护着长江流域的岁岁安澜,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