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名流花园业主举着"52.8%资产蒸发"的横幅围堵售楼处时,西城区德胜学区的房产中介正以12.29万/㎡的价格刷新着成交记录——这魔幻的割裂场景,揭开了北京楼市最残酷的真相:政策暖风下,有人财富缩水过半,有人资产逆势增值。这场冰火两重天的市场剧变,究竟是价值回归的必然,还是调控失误的恶果?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9月北京二手房均价42234元/㎡,同比暴跌近10%,但市场分化触目惊心:西城学区房维持12万/㎡高位,北七家名流花园却跌至1.8万/㎡,较2017年峰值蒸发52.8%。
更讽刺的是,五环外限购取消后,昌平朱辛庄新房成交环比暴涨70%,价格却徘徊在5.6万/㎡——政策刺激为何只放量不涨价?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直言:"远郊供应过剩的毒瘤,不是一剂限购解药就能治愈的。"
名流花园的业主王女士向记者展示她的"资产缩水时间轴":2017年3.6万/㎡购入的89㎡三居,2025年8月挂牌价1.8万/㎡仍无人问津。"挂牌半年降价11次,现在成交价比2014年还低!"中介的这句话,道出远郊楼市的绝望。
反观天通苑中苑,97㎡两居室以415万成交,单价4.28万/㎡逆势涨12%,印证"次新+学区"的避险逻辑。这种极端分化,让购房者陷入"买核心区老破小还是远郊次新房"的世纪难题。
8月9日新政本应成为市场强心针,却意外暴露调控困境:五环外交易量激增,北七家等区域却现"越救越跌"怪象。贝壳研究院报告显示,9月首周北京二手房成交3350套,但套均面积降至91㎡,刚需小户型占比提升至73.5%。这种"量增价跌"的畸形复苏,暴露出政策精准度不足。住建部专家建议:"必须实施'一区一策',对通州等职住失衡区域定向放松,而非简单取消限购。"
在400-600万预算的"夹心层"中,一种新型焦虑正在蔓延:西城广安门50㎡老破小单价12万,朝阳芍药居北里同价位可买90㎡次新——但前者有学区溢价,后者有居住品质。购房者李先生的困惑极具代表性:"现在买房不是选房子,是在赌政策走向和城市发展重心。"这种决策困境,直接导致9月第二周二手房网签3712套中,73.5%为400万以下房源。
环线价值重估:六环外地铁盘与无轨交区域价差扩大至2倍,朱辛庄新房5.6万/㎡ vs 北七家1.8万/㎡的残酷对比,正在重塑北京房价坐标系。
产品迭代加速:建发海晏等豪宅项目逆市热销,显示改善需求对品质的敏感度提升,而远郊"老破大"正沦为负资产。
政策预期管理:业内呼吁建立"房价熔断机制",当区域房价跌幅超30%时自动触发定向救市,避免名流花园式悲剧重演。
当政策红利只惠及近郊,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尖锐问题:远郊"孤盘"是否已成弃子?是市场出清的必然,还是规划失误的恶果?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民生聚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