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随着东北野战军协同华北部队对平津地区发起战役,张家口被攻克后,傅作义退进西部的道路彻底断绝。当东野主力逼近北平城门时,城中的傅作义和其麾下约二十万兵力,俨然陷入困境,处境堪忧。然而在华北战局已不可逆转之际,蒋介石却迟迟不愿放弃傅作义,多番劝说其南撤,甚至提出用专机接送,其执念可谓难以想象。蒋介石如此坚持,导致傅作义举棋不定,和平起义的步伐一再拖延。
为何蒋介石对傅作义屡次寄予厚望?即使情势危急,也宁肯舍弃大批嫡系部队而极力挽救傅作义?
从傅作义的成长轨迹来蒋介石确如伯乐一般予以提携。傅作义出身保定军校,曾是阎锡山悉心培养的“十三太保”之一。其初崭露头角,是在1928年涿州保卫战,麾下不足万人,连续三月抗击张宗昌的奉军,顶住多次强攻。凭此战功,他一跃升为阎锡山的心腹主将,得以晋升军长。然而阎锡山终究难容下属权力扩张,随即将傅作义调往绥远,相当于被边缘化。傅作义并未消沉,反而在绥远组织抗日,发展地方,逐步形成实力派。抗战期间,他在归绥地区屡建战功,五原大捷便是代表。
虽然绥远大权在握,傅作义仍不能摆脱阎锡山的影响。直到蒋介石出现,他才得以改写命运。蒋将其授权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使傅作义脱离阎锡山管控。傅作义名虽为杂牌军,但战斗力不俗,部下35军名列国军十大王牌之一。蒋不仅给予番号,还补充苏械装备、汽车辎重团与重炮等现代化部队配置。35军最强时拥有近四百辆汽车,可进行机械化作战。
蒋介石的帮助,不可否认,对傅作义的地位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其目的固然是制衡阎锡山,但傅作义也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一跃成为十一战区司令、张垣绥靖公署主任、华北剿总司令,统帅近六十万兵力,成为华北重镇的掌权者。蒋介石对傅作义,不只出于战略考虑,更有私人感情层面的欣赏。
当傅作义有可能接触人民解放军时,蒋介石连番派出亲信劝说南下,三次“招贤”,希望能力挽狂澜。
第一次,蒋介石派遣徐永昌前往。1948年12月13日,傅作义因张家口战局焦头烂额时,徐永昌乘机抵达北平。这位傅作义昔日晋绥战友,已成蒋介石忠臣,开门见山带来蒋的命令:突围南下徐蚌前线或由海路撤往青岛。但傅作义深知大势已去,嘴上未与徐永昌争辩,却借机聊起过往晋绥军往事,对仍困太原的阎锡山感怀,婉拒了建议。二人此别,未曾再见。
第二次,蒋介石动用亲情,“二公子”蒋纬国亲赴北平。12月25日,蒋纬国带着父亲亲笔信飞抵北平,劝傅作义乘美军舰船从塘沽或青岛撤离。蒋介石甚至表示,如傅作义同意,他的儿子可留北平,与傅作义同行以示信任和诚意真正的人情牌。可傅作义面对现实,坦言南撤已不可能,只是礼节性地表达感激之情。送别时,傅作义精神已然焦躁,动作重复失误,显露内心压力。途中,曾有人建议绑架蒋纬国,但终未成事。
第三次,蒋派出情报头子郑介民。1949年1月6日,见前两次劝说无果,郑介民疾言厉色质问傅作义与解放军接触之事,并暗中嘱咐李文、石觉密切监控傅作义,一旦异动立刻强制控制,力主坚守北平。但傅作义态度坚持,意志已定。
三番五次劝说无果,蒋介石索性亲自下令傅作义来南京出席军事会议。傅作义深知不妙,果断拒绝。
可以看到,即便以最亲近之人,最重要的筹码劝说,蒋介石依然无法挽回傅作义的心意。和平解放北平,最终成局。
蒋介石为何如此执着于傅作义?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蒋介石的确极度看重傅作义。国民党众将领中,能入他法眼者极少,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属一例,傅作义另算一人。阎锡山、冯玉祥等人反复上黑名单。不常夸人的蒋介石,日记中却屡屡称赞傅作义,甚至用“可爱”来形容;可见他对傅作义的评价极高。傅作义在牛栏山战役率军浴血奋战,让蒋记忆深刻。五原大捷后,蒋亲自发来贺电。集宁之战胜利后,蒋更是感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即使傅作义起义后,蒋也表达极大遗憾和惋惜。这种重视,在国军将领中实属罕见。
能与解放军长期对抗并且保有战绩之将已所剩无几。陈诚、卫立煌、顾祝同、刘峙诸位高级将领接连受挫;杜聿明、郑洞国在辽沈、淮海战役中失守;汤恩伯、胡宗南亦证明能力不足。傅作义既有经验,又有成绩,正是蒋所需的关键人物。
其二,是为了保留北平二十万精锐部队。至1948年底,东北和华东的国军大势已去,仅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尚存近六十万兵力。蒋介石多次催促傅作义南撤,但傅作义不愿丢弃根据地,迟疑间被围。在天津失守后,北平剩下的国军虽仅二十万,却为国民党王牌部队,包括傅作义嫡系35军、101和104军、中央军13、92、94军,及直属炮兵、装甲兵等。对于三大战役损失惨重的国民党,这些美械军队意义重大。蒋介石安排美军舰船接应,也是想最大限度保存这些主力。傅作义最终和平解放,蒋介石只得要求保留中央军中意愿返南者,傅作义亦予以协助。
第三,则是希望傅作义回南京承担责任,成为“替罪羊”。蒋介石历来外施恩威,内找责任。三大战役失利,使他威信受损,各方势力压力大。东北卫立煌逃离,华东刘峙避祸,华北只剩傅作义。倘若傅作义返回南京,蒋介石便可将战败罪责归于他,自己则腾出空间重新布局。这既可安抚内部,也巩固蒋的权威。
综上所述,无论是出于对傅作义能力的认可,还是意图保存大批精锐部队,或是寄望其分担战败责任,蒋介石对于傅作义始终念念不忘,多次派人劝说南下,试图改变其决策。这一系列举动,恰是当时国民政府内部矛盾与众多利益博弈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刘统:《决战,华北解放战争:1945-1949》
2. 徐永昌:《徐永昌日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