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三十五了,还这么挑,再等下去,可真要嫁不出去了!”王阿姨这话,像根细针,直直扎进李雅心里,疼得她眉头紧锁。
她坐在县政府办公室,眼神呆呆地望着窗外人来人往的街道,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孤独感,觉得自己就像被困在透明玻璃罩里的标本——外面的人都能瞧见,却没人真心想要。
同事们私下里都说她眼光太高,可她心里明白,这背后的原因,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办公室外,同事们的笑声此起彼伏,她们聊着周末的聚会、孩子的成绩、丈夫的升职,而李雅只能默默地整理着桌上的文件,假装自己忙得不可开交。
李雅今年三十五岁,在县政府财政局已经兢兢业业地干了十三年。她每个月工资到手七千多,在这座小县城里,算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
她有一套一百二十平米的三室两厅,装修得温馨又舒适;还开着一辆十多万的小白车,生活就像上了发条的时钟,规律得一丝不苟。
每天早上七点,她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喝上一杯温热的蜂蜜水,八点半就精神饱满地出现在办公室。
中午在单位食堂随便吃一口,下午五点半下班后,她要么去健身房挥洒汗水,要么回家沉浸在书海中。
周末的时候,她要么窝在家里追剧,要么和朋友喝茶聊天,偶尔还会参加一些读书会或者公益活动,生活充实而多彩。
她的朋友圈里,晒的要么是加班的辛苦,要么是读书的感悟,偶尔也会有几张精致的下午茶照片,或者旅行时的风景照。
她很少发自拍,也几乎不写什么情绪化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有涵养、有内涵的独立女性。
在外人眼里,她就是典型的“优质女孩”:工作稳定,有房有车,长相端庄,性格还特别温和。
五官虽然不算惊艳,但很耐看,是那种越看越让人舒服的类型。她平时穿衣打扮得体大方,既不张扬也不土气,整体给人一种特别靠谱的感觉。
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在县城里应该是抢手货,别人应该求着她嫁才对。她自己也曾经这么想过,一直坚信只要耐心等待,总会遇到那个合适的人。
可现实却像一盆冷水,狠狠地浇灭了她的希望。
“雅雅,我给你介绍个对象,是我朋友家的儿子,在市里开公司呢,条件很不错。”隔三差五,就有热心的同事或者朋友给她张罗着介绍对象。
起初,她还挺期待的,每次相亲前都会精心打扮一番,挑一件合适的衣服,化个淡妆,提前到约定的地点等着。她觉得自己条件不错,应该能遇到一个好男人。
可是,见了几次面后,她渐渐品出了其中的滋味。
那些所谓的“优质男士”,要么刚离婚带着孩子,急着找个女人帮忙带娃做家务;要么就是在外地混不下去了,想回县城发展,找个本地女孩稳定生活;还有些年纪偏大,四十多岁了还没结婚,要么身体有问题,要么性格有缺陷。
最让她哭笑不得的是,有些人竟然嫌她年纪大。
“三十五岁的女人,生孩子风险太高了。”这些话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在她心上反复割着。
那天相亲的时候,男方居然当着介绍人的面说:“女人过了三十岁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还是找个年轻点的吧。”这句话,完全不顾及她的感受,让她尴尬得无地自容。
李雅当时气得脸都憋红了,但还是强忍着没发作。她只是礼貌地说了一句:“我们不合适。”然后转身就走了。回到家后,她抱着枕头哭了一整晚,心里满是委屈和困惑,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第二天,她照常去上班,脸上还是挂着那副温和的笑容,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可心里的伤口,却像滚雪球一样,一点点在扩大。
其实,李雅也不是没有机会。
28岁那年,有个在市里做生意的男人追求过她。这个人叫陈杰,比她大八岁,离过婚,但能力很强,在市里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年收入上百万。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朋友聚会上。那天李雅穿了一件米色的连衣裙,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听别人聊天,偶尔说几句,条理清晰,观点独到。
陈杰被她的气质深深吸引了,主动过来搭话。聊了几句后,他发现李雅不仅长得漂亮,内涵也很丰富,工作还稳定,真的是结婚的好对象。
接下来的半年里,陈杰对李雅展开了猛烈的追求。他每周都从市里开车到县城来看她,带她去高档餐厅吃饭,送她精致的礼物,周末还带她去市里玩。
李雅心里当然动摇了,陈杰条件不错,人也细心体贴。但是她总是犹豫不决,毕竟陈杰离过婚,两人的生活圈子差距也太大。
而且,最重要的是陈杰希望她能跟他去市里发展。
“跟我去市里吧,我给你安排个轻松的职位,薪水不比你现在少。我们先租房住,过几年再买房。”陈杰说得很诚恳,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李雅犹豫得不得了。放弃县城稳定的工作,跟一个离异男人去市里重新开始,这代价太大了。她刚买了房子,贷款还没还完,卖房的话肯定会亏钱,她实在不甘心。
更让她担心的是,如果最终两人没能走到一起,她不就是人财两空了吗?
“再考虑考虑吧。”她总是这么回复陈杰,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
陈杰虽然很有耐心,但也有自己的底线。他等了三个月,每周都来看她,但明显感觉到她的热情在慢慢消退。
最后,陈杰找她摊牌了:“雅雅,我是真心想和你在一起,但我感觉你对我们的未来没信心。如果觉得不合适,那我们就做朋友吧。”
李雅心里难受极了,但还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一个月后,李雅听说陈杰交了新女朋友,是市里一家公司的行政,比她小五岁,没有房子。两人很快就搬到了一起,半年后还结婚了。
那天李雅正在办公室整理文件,听到这个消息,手一抖,文件撒了一地。同事走过来帮她捡东西,关切地问她怎么了,她只是摇摇头说没事,眼神里却闪过一丝落寞。
那一刻,李雅才真正意识到,感情这事儿,有时候“包袱太重”反而成了负担。
她有房有车,工作稳定,这本应该是优点,可换个角度想,这些也意味着她不容易低头,不容易被“收买”。男人们潜意识里觉得,想追这样一个女人,成本太高,风险也太大。
反倒是那些没啥顾虑的女孩,更容易收获幸福。她们敢为爱冒险,甘愿放弃某些东西去争取另外的东西,敢拼敢闯,无所畏惧。
真正让李雅看清现实的,是去年春节那次同学聚会。那天,她看着曾经的同学,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有的还在为事业打拼,而自己却还在为感情的事纠结不已,心里不禁感慨万千。
高中聚会上,她碰到了当年暗恋她的班长张伟。张伟家境普通,成绩一般,长相也不算特别出众,但很靠谱,责任心强。
李雅高中时对他有点好感,但觉得两人差距太大。她学习好,家里也不错,爸妈对她期望很高,想让她考个好大学,找个更有条件的男朋友。
高考后,李雅上了省里财经大学,张伟考进了一所普通工科院校。毕业后,李雅回到县城工作,张伟留在省城闯荡。
过去十几年,张伟在省城站稳了脚跟,现在是某公司区域经理,年薪三十多万。
聚会上,他带着漂亮的妻子回来,她是个典型江南女孩,在省城一家外企做 HR,两人感情看起来很甜蜜。
张伟主动来找李雅聊了起来。
“要是当年你肯跟我走,这位置就是你的了。” 他说,半开玩笑,话里却有几分认真。
李雅笑了笑,没说话,心里却很复杂。她想起当年张伟鼓起勇气向她表白,她却委婉拒绝的那幕。那时她觉得张伟配不上自己,现在看来,自己错过了一个好男人。
聚会结束后,李雅和几个老同学一起聊天,大家都关心她的感情,纷纷出主意。
“说实话,雅雅你当年想法没啥错,” 一个同学说,“在县城,有份稳定工作就挺好,何必跟着男人外面折腾?”
另一个接话,“可现在看来,当年那些‘受罪’的姑娘反倒过得更滋润。小红当年跟着老公去了深圳,现在买了房,孩子上了好学校。”
第三个感慨,“时代变了,现在年轻人思想开放多了,敢闯敢拼。我们那会儿太守旧了。”
李雅听了,心里一阵沉重。是啊,她当初选了稳定,选了安全,可这份安全感反倒成了锁链。
那些敢为了爱情冒险的女孩们,如今过着她梦寐以求的生活,而她,却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越发孤单。县城的婚恋市场,有一套自己独特的 “潜规则”,李雅花了好几年才慢慢看透。
首先,那些优秀的年轻男孩,几乎都早早结婚了,或者跑到大城市去闯荡了。留在县城的男人,大多实力平平,或者背后藏着不少问题。
其次,条件还不错的外地男人,往往对县城姑娘不太感冒。他们觉得县城女孩太 “小家子气”,思想保守,眼界也狭窄,远不如大城市的女孩子有趣。
再有,年龄是个绕不过的坎。男人普遍喜欢年轻的姑娘,即使自己已经四十多岁了,也想要找个二十多岁的伴侣。
慢慢地,李雅明白了,像她这样的女性,在县城真的很尴尬。
条件太好,普通男人觉得自己配不上,担心追不到或者追到了也 hold 不住;年纪又不小,优秀男人则觉得不合适,宁愿找个年轻的慢慢培养。
她们夹在这个 “三角地带”,进退维谷。
朋友们总是劝她,“要不你降低点标准吧,找个人品好就行了,别那么挑。”
可她心里清楚,什么叫 “降低标准”?是找个收入比自己低的?找个离过婚的?找个还得她帮忙贴房子首付的?或者找个比她小十几岁的,“养小白脸”?
李雅并不是看不起这些,但她觉得,一段感情一开始就让她付出那么多妥协,还有什么意思?爱情应该是两个人相互的,不该是单方面的施舍。
她渐渐明白,为什么很多大城市的高学历女性反而容易找到对象。因为大城市里,优秀的人多,选择面广,竞争虽然激烈,但至少有竞争的资本和机会。
而在县城,就像李雅这样的女性,注定孤独。她们优秀得让普通男人望而却步,却又不够优秀,无法吸引顶尖男人的目光。
李雅有个好朋友小林,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小林去了省城发展,而她回了县城。
小林条件其实比李雅差些,长相一般,家境普通,但她性格开朗,特别会和人相处。她在省城工作了几年,遇到了现在的老公,一个 IT 工程师,两人都是普通工薪族,感情却很幸福。
前年小林生了孩子,李雅特地去省城看她。看到小林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样子,李雅的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
“小雅,你怎么还没找到合适的?以你的条件,找对象应该挺容易的吧。” 小林抱着孩子,关切地问。
李雅苦笑着,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简单说了说。
小林听了很惊讶,“没想到县城的情况这么复杂。要不你也来省城发展?这里机会多。”
“我在县城也混了这么多年了,重新开始感觉有点晚。” 李雅摇了摇头。
“哪里晚了?你才三十五岁,正是黄金年龄呢!”“小林跟她说,‘你也有工作经验,找份工作其实不难。’”
李雅一开始没回话,但心里已经偷偷盘算起这个可能性。
回到县城后,她越想越觉得小林的话有道理。换个环境,或许她的人生能开辟出不一样的路。
让李雅下定决心改变的,其实是件非常不起眼的小事。
那天,她去银行办点事,前面排着一对年轻夫妇,正在咨询房贷的事。那个女孩看着不超过二十五六岁,男孩也就三十多岁,两人手牵手,脸上满是幸福。
女孩对银行工作人员说:“我们想贷款买个小点的房子,现在有了孩子,租房子确实不太方便。”
银行工作人员耐心地介绍了各种贷款方案,夫妻俩听得很认真,还时不时小声商量几句。
李雅看着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永远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画面了。她有房子,有了独立,也不再需要跟任何人商量。只是,这种独立,有时候也带来了孤单。
她甚至想象不出,哪天自己还能和哪个男人手牵着手去银行贷款买房,为孩子的小事开心又烦恼。
那一瞬间,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少了什么最重要的东西。
下班后,李雅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县城街头。
路过一家婚纱店,橱窗里摆着各种婚纱。里面有个年轻女孩正试婚纱,她男朋友坐在旁边,眼里全是深情。
李雅站在橱窗外看了半天,想着自己穿婚纱的模样,却怎么也想象不出来,和哪个男人站在一起。
这么多年相亲和交往,没有一个男人让她心动到想结婚。要么她看不上对方,要么对方看不上她,就是没那种彼此喜欢的感觉。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对爱情的要求太高,或者自己真的丧失了爱人的能力。
回到家,李雅翻开了大学时的日记,那会儿她也谈过恋爱,虽然没结果,但那种心跳的感觉,那种为了一个人开心或难过的感觉,她还记得。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那种感觉仿佛消失了。是年龄喊她变得理性,还是现实让她变得麻木?她说不清。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就在李雅以为这辈子可能就要一个人过的时候,命运却给了她一个意外的转机。上个月,一个从北京回县城投资的企业家联系了她,不是为了相亲,而是工作上的事。
“李科长,听说你对财政这块儿挺有研究的,能不能帮我个忙?” 那个男人礼貌地开口。
李雅抬头看着他,这男人四十多岁,身穿西装,谈吐又特别有品味,心里竟然莫名地跳了下。他叫宋明远,在北京有家投资公司。此次回县城,是准备投资一个文旅项目,需要弄清楚本地的财税政策。
接下来的几次工作接触,李雅发现他不仅事业有成,说话温文尔雅,见多识广。最重要的是,看起来没结过婚,整天忙着事业,没听他提过感情生活。
更让李雅意外的是,宋明远似乎对她有点特别的关注。每次谈完公事,他总会多聊几句,关心她的生活,夸她专业能力强。
“李科长,真专业,跟你合作特别开心。要不咱们一起吃个饭?好好谈谈后续的项目合作。” 他主动邀请。
李雅的心扑腾扑腾,这么多年了,她第一次对一个男人有了强烈的心动感觉。她特地打扮得漂亮,满怀期待地去赴约。可一推开包间的门,她看到的却让她彻底惊呆了。
包间里,那一度让她心动的宋明远正和一个年轻女孩亲昵地坐在一起。女孩也就二十五六岁,妆容精致,穿着名牌衣服,一边撒娇似地给他夹菜,俩人关系显然很亲密。
李雅瞬间明白了什么,正想悄悄离开,却被宋明远发现了。
“李科长,真巧!” 他站起来,有点尴尬,脸上闪过一丝慌乱,“我介绍一下,这是我女朋友小美,刚从广州回来的室内设计师。小美,这是李科长,我跟你说过的,这次项目多亏她帮忙。”
女孩甜甜地笑着打招呼,“李姐姐好,明远哥经常夸你工作能力强呢。”
李雅勉强挤出笑容,敷衍了几句便匆匆离开。走出餐厅那会儿,她感觉脸烫得厉害,不知道是尴尬还是愤怒。
她忍不住回想宋明远脸上的那丝慌乱,想起他这些天对她的特别关心,想起那一瞬间心头涌上的悸动。原来,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
回到家,李雅坐在沙发上发呆。她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了县城的婚恋市场,却没想到还是太单纯了。就算是看上去条件再好的人,也终究会选择更年轻、更漂亮的姑娘。
她觉得自己像个笑话,一个三十五岁了还在做少女梦的笑话。
这事给李雅打击不小,但也让她想明白了很多。
她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年的选择和心态。也许当年拒绝张伟是对的,也许拒绝那个做生意的陈杰没错,但她也不得不承认,这些选择让她错过了不少机会。
更重要的是,她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等那个完美的人,等待一段感情,不需要她做任何妥协。
可现实告诉她,谁都有缺点,任何一段感情都得磨合,都需要让步。李雅突然想起了大学时候的那个男朋友。那个男孩家境一般,性格有点木讷,但对她特别好。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她总觉得很开心。可毕业那年,面对就业压力和两地分居的现实,她选择了分手。她觉得彼此的未来太不确定,冒不起那个险。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当时如果她愿意为感情赌一把,结果会完全不同。
“也许,我该换个环境了。” 李雅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在县城,她的标签太明显了 ——“剩女”、“眼光高”、“不好追”。这几个标签就像枷锁,绑得她有些喘不过气。想遇到合适的人几乎不可能,就算遇到了,对方一听也会被吓跑。
县城里的圈子太小了,人人都互相认识。她的每次相亲、每段交往,都成了别人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雅终于下了决定。
她向单位提交了调动申请,准备去市里的财政局工作。虽然得重新开始,面对更多的竞争和挑战,她觉得这总比在县城里原地踏步强多了。
没想到调动手续比想象中顺利得多。恰好县里有个干部交流名额,她的工作能力和资历完全符合要求。不到一个月,调动批准了。
提交申请那晚,她给高中同学张伟发了条微信:“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张伟很快回了:“每个选择都有代价,关键是要对自己负责。现在改变还不算晚,祝你在新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李雅看着对方的回复,眼眶湿润了。她终于明白,过去这么多年,她一直在为旧选择买单。现在,是时候为未来做出新选择了。
她开始整理东西,准备搬家。望着这房子,陪伴她十几载,心里五味杂陈。这里承载着她的青春、回忆,甚至遗憾。
但她毫不后悔离开,因为她知道,如果停留在这里,她可能永远都不会改变。
一个月后,调动正式办妥,李雅即将去市里报到。
收拾行李时,她翻出了许多旧照片。有大学里满怀朝气的样子,有刚工作时的斗志昂扬,还有这些年相亲时精心拍摄的照片。
看着照片中一点点变化,她忽然悟出道理。
她之所以这么难脱单,不只是县城环境的限制,更多是自己心态上的问题。她太想拥有完美的感情,太害怕受伤,结果总是在犹豫和观望中错过了机会。
她身边那些 “优质女孩” 们,也几乎都犯着同样的错。她们有稳定工作,有经济独立,这样的条件让她们无需依赖男人,反而让感情变得太理性,太谨慎。
她们害怕失去现有的生活,害怕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冒险。可感情本身就是冒险,没有人能保证结局。
那些敢冒险的人,反倒更容易获得幸福。李雅忽然想起那个跟着陈杰去了大城市的女孩,想起张伟的妻子,还有那些她曾经觉得 “太冲动” 的女生们。
也许她们在很多方面不及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李雅一直缺少的 —— 那份为爱敢拼一把的勇气。
为爱而冒险的勇气。
临走的前一天,李雅在县城里转了转。
她走过那家当年和陈杰约会的咖啡店,现在已经变成了奶茶店;又经过和张伟告白被拒的那个公园,公园变得更加漂亮;还有那些曾屡屡相亲的餐厅,有的还在,有的已拆闭。
这些地方,满载着她的青春和遗憾,也见证了她的成长和蜕变。
李雅不后悔过去的十几年光阴,那些经历让她更懂自己,更清楚想要什么。没有那些挫折和反思,也许她永远鼓不起离开的勇气。
到市里,她可能还会遇到各种问题,会面临更多选择的纠结。但至少,她不会为了害怕变动而停滞不前。
那晚,她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
“三十五岁的时候,终于明白:最难脱单的,不是条件不好的,而是条件太好、选择太多、顾虑太重的人。我们总在找一个完美的人,却忘了完美本身就带着缺陷。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评论很快涌了上来,有祝福,有理解,还有一些同样单身的女性朋友私信她,说很有共鸣。
李雅看着这些留言,心里暖洋洋的。原来她并不孤单,很多人也在为同样的迷茫和困惑而奋斗。
搬到市里后的几个月,李雅过得有点手忙脚乱。
新环境、新同事、新生活节奏 —— 一切都得重新适应。幸好她业务过硬,没多久就站稳了脚跟,大家对她评价也挺好。
更重要的是,她发现市里的社交圈广得多。各种活动、各种人,她不再是那个被贴上 “大龄剩女” 标签的县城姑娘,而是一个自信独立的职业女性。
她参加了兴趣小组,学插花、练瑜伽,还报了英语班。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也认识了不少有趣的人。
虽然暂时没遇到满意的恋爱对象,但她不再焦虑。开始学会享受一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先爱自己,才能更好去爱别人;只有让自己变得有趣,才会吸引到有趣的人。
一年后,李雅在市里遇到了现在的男朋友。
那是在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上。对方叫王建华,是个国企工程师,四十岁,离过婚,有个十二岁的女儿。按以前标准,他根本不会进入她的备选名单。
但如今的她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感情。不再纠结过去,而是更在乎两人在一起时的感觉。王建华这个人,踏实得很,说话不多,但责任心特别强。
他对工作认真,对女儿负责,对朋友也蛮义气的。虽然不算浪漫那种类型,但总给人一种特别可靠的感觉。
他们是在培训课上认识的,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开头,就这么自然地从同事变成朋友,再慢慢成了恋人。
第一次约会,两人去了家特别普通的小饭馆,没有烛光,也没有玫瑰花,但聊得特别投缘。王建华跟李雅说自己的工作,说女儿的学习情况,还谈起未来的规划,真诚而踏实。
李雅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这种平平淡淡的感觉。没有太多套路,也没有什么激情澎湃,就是舒服,自然。
交往半年后,王建华带她去见他的女儿。
小女孩叫王小雨,今年十二岁,特别懂事。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有点拘谨,但还是礼貌地喊李雅 “阿姨”。
李雅看着她,心里突然涌上一股温暖。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些渴望被关爱的日子。
“阿姨,你真的打算和我爸爸在一起吗?” 小雨私底下问她。
“只要你不反对,我当然愿意。” 李雅轻声答道。
“我不反对,但我希望你能对我爸好一点。他一个人独自撑了这么多年,挺辛苦的。” 小雨认真地说。
李雅被这句话感动了。她蹲下来,真诚地对小雨说:“我会的,保证对你爸好。”
从那以后,李雅常去王建华家,帮着做饭,辅导小雨功课,陪她聊聊天。她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这种家庭的感觉,喜欢被需要的感觉。
在确认关系的那天,王建华对李雅说了一句让她印象很深的话。
“我不介意你的过去,就像你也不介意我的。我们都不年轻了,也都有自己的经历,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在一起。”
李雅听得眼眶湿润了。是啊,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缺点,但关键是找到那个愿意包容你一切的人。
她想起县城里那些还在苦苦等 “完美对象” 的朋友们,心里既心疼又无奈。她真想告诉她们,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走得更远,降低标准不是妥协,而是成长。
但她知道,这些话对当初的自己也没用。每个人都得自己走过那条路,才能懂什么才是真正成熟的爱情。
现在的李雅,很满足。
虽然没找到完美的王子,但她找到了一个愿意和她一同面对不完美生活的人。这样,就足够了,真的足够了。
她不再羡慕那些早早结婚的同龄人,也不羡慕那些嫁给富豪的女孩。她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幸福,这就够了。
王建华也许不是成功人士,但他有颗善良的心,有份稳定的工作,还有个可爱的女儿。他们一起看电影,一起做饭,一起规划未来。生活很平凡,但却充实。
最重要的是,她不再孤单了。有人关心她的冷暖,有人分享她的快乐,也有人陪她熬过漫长的夜晚。回头看看这些年的经历,李雅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最难脱单的,其实不是那些条件不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些条件太好了、顾虑太多的人。
她们拥有自己的房子,有稳定的工作,还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这些本是优势,却也成了枷锁。
她们害怕失去现有的生活,害怕为了爱情冒这个险,害怕遇到不合适的人。结果呢?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小心翼翼,最终把一个又一个机会都错过了。
反而那些看起来条件不如她们的女孩,因为没有太多顾虑,更敢于尝试,敢于为爱情付出、放弃一些东西。她们可能会跌倒,可能会受伤,但也更可能遇见属于自己的幸福。
李雅突然想起那句话:“完美是优秀的敌人。” 有时候,对完美的执着,让我们失去了许多本可以拥有的东西。
现在,她很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改变的选择。如果她还留在那个县城里,抱着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估计到现在还是单身一人。
前段时间,李雅回县城参加同学聚会。许多人都惊讶她的变化,说她看起来比以前年轻多了,气色也更好,整个人精神十足。
当她介绍王建华的时候,有些人眼里闪过一丝疑惑,仿佛觉得她这选择太委屈自己了。
但李雅根本不在意。她知道自己过得幸福,这就足够了。
聚会上,她碰见几个还单身的女同学,都是她以前眼里的 “优质女孩”—— 有房有车有工作,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她们主动请教她经验,李雅想了想说:“也许,我们得放下那些执着,给自己留更多可能。爱情,不是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和一个不完美的人一起变得完美。”
同学们听了都有些若有所思,但李雅清楚,她们大概还需要时间,才能真正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现在,李雅和王建华正在准备结婚。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浪漫桥段,但他们有稳定的感情,有对未来的共同规划,还有那份一起承担生活的勇气。
李雅觉得,这就够了。
她终于明白,所谓幸福,不是找到一个完美的人,而是用完美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不完美的人。不是等待不需要妥协的爱情,而是在妥协中找到平衡和快乐。
四十八岁这一年,回望过去,她感谢那些挫折和失望,因为正是它们让她成长,让她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她也感谢自己曾经鼓起勇气做出改变。没有这份勇气,她很可能永远也遇不到现在的幸福。
人生很长,什么时候转变都不晚。关键是要敢于改变,要敢为爱冒险。
这,就是她想对还在等待的 “优质女孩们” 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