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财报里的“魔术”与行业老大哥的迷思
去年夏天,光伏行业炸开了锅。
2023年6月,隆基绿能突然交出一份亮瞎眼的财报——二季度净利润飙到55亿,创下历史新高。
市场一片哗然,投资者纷纷猜测:隆基是不是找到了什么“降本增效”的独门秘籍?
可没过多久,真相浮出水面。
9月5日,隆基发布公告,宣布调整质保金会计估计——从原来的1%直接砍到0.46%。
这一刀下去,财报上凭空“变”出近10亿利润。
而同行们呢?
晶科、天合、TCL中环等企业,质保金比例依然维持在1%甚至更高。
“这操作也太秀了吧?”一位不愿具名的财务分析师直摇头,“质保金是应对未来产品风险的‘安全垫’,隆基这么一调,利润是漂亮了,可万一未来组件出问题,谁来兜底?”
更让人意外的是,隆基的“财技”远不止这一招。
“轻资产”的代价:藏在折旧里的秘密
翻开2024年财报,隆基的固定资产结构让人大跌眼镜——房屋与建筑物总额仅51亿,比晶科、晶澳、TCL中环低了足足66%。
“这哪是制造业?简直是‘轻资产’的典范!”一位光伏行业研究员调侃道。
原来,隆基的厂房大多由地方政府代建,自己只付租金,省去了巨额折旧费用。
粗略估算,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省”近5亿成本。
“这招确实聪明,财报上成本低了,负债率也好看。”某私募基金经理坦言,“但问题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该是实打实的成本控制吗?靠会计调整‘优化’利润,能撑多久?”
专利大战:商业博弈还是技术困局?
2024年初,光伏行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专利战。
某龙头企业在国内外对隆基、阿特斯等发起诉讼,索赔金额高达10亿。
“我们也是被逼无奈。”该企业高管私下抱怨,“专利被侵权,我们要求支付合理费用,对方却直接无视,态度傲慢到令人发指。”
而隆基董事长李振国的回应却耐人寻味:“专利战只会让行业陷入混乱,我们应该靠原创技术,而不是商业手段打压对手。”
这番话立刻引发争议。
“自己技术被侵权时不吭声,别人维权时却跳出来喊‘行业团结’?”一位业内人士嗤之以鼻,“专利保护是创新的基石,把诉讼污名化,未免太双标。”
更讽刺的是,隆基一边高喊“原创技术”,一边却大规模采购颗粒硅——这种曾被行业质疑为“低成本、低质量”的硅料,占其硅片原料采购量的50%,远超同行。
行业需要老大哥,但隆基够格吗?
曾几何时,隆基是光伏行业的标杆——成本控制一流,技术领先,市值一度碾压同行。
可如今,它的光环正在褪色。
“隆基的问题,在于战略摇摆和过度营销。”某券商新能源分析师指出,“从BC电池的豪赌,到现在的财报‘技巧’,它越来越像一家‘财技公司’,而非技术驱动型企业。”
更让行业担忧的是,隆基的“狼性文化”正在演变为“内卷式生存”。
裁员、压成本、会计调整……这些短期手段或许能粉饰财报,但长远来看,技术突破才是光伏企业的立身之本。
“光伏行业需要一位真正的老大哥,带领大家穿越周期。”一位从业十年的光伏老兵感慨,“隆基本有机会,但它现在的路,越走越偏了。”
或许,正如高盛最新报告所言:“光伏行业头部格局尚未定型,任何企业都可能被颠覆。”
隆基还能重回巅峰吗?答案,或许就在它能否放下“财技”,重拾技术创新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