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持续三年未收手,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从战略目标看,俄罗斯试图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控制乌东地区,但关键目标仍未完全实现。北约东扩被俄视为“生存威胁”,即便冲突持续,俄仍试图通过军事压力迫使乌克兰承诺中立。
国内政治方面,普京政府通过舆论管控和社会福利调整,成功维持了高支持率。2025年民调显示,普京支持率高达82%,政府将战争塑造为“民族统一战争”,有效凝聚社会共识。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政府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并压制反战声音,确保舆论一致性。
经济上,俄罗斯通过能源出口和军工产能扩张,部分抵消了制裁影响。能源收入虽减少,但通过向亚洲国家出口和规避制裁,维持每日2.3亿美元战争开支。军工产能显著提升,2025年计划生产3000枚导弹和700万发炮弹,远超欧盟产能。
军事方面,俄军在坦克、火炮、无人机等领域拥有数量级优势,并采用“无人机蜂群+导弹”多波次打击战术,压制乌军防空系统。同时,通过电子战干扰“星链”通信,削弱乌军战场感知能力。
国际层面,西方制裁效果有限,俄罗斯通过开放外资政策和加密货币交易规避制裁。中国、印度等国继续购买俄能源,为其提供经济缓冲。乌克兰外援则面临瓶颈,欧洲弹药供应不足,可能迫使乌方在谈判中让步。
谈判方面,俄乌立场差距悬殊,和谈陷入停滞。俄罗斯试图通过持久战消耗乌克兰及西方资源,最终迫使对手接受其条件。目前,俄“以战促和”的策略仍在延续,冲突长期化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