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庞众望这样的“精神锚点”

在央视新闻《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河北沧州青年庞众望的名字被念出时,无数观众湿润了眼眶。这个从贫困家庭走出的清华学子,自幼便与命运展开顽强抗争: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下肢残疾常年卧床,他从童年起就承担着洗衣做饭、照顾家人的重担,却以744分的高考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取得发明专利,还用母亲的名字设立助学金,将温暖传递给更多逆境中的学子。庞众望没有显赫的头衔,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泥泞中踏出了一条闪光的人生之路。这份“不负众望”的感动,绝非偶然的情感共鸣,而是一个时代对坚韧精神的深层呼唤。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庞众望的坚守构成了一种珍贵的“价值反哺”。当“成功学”将财富积累、地位晋升奉为圭臬,当“精致利己”成为部分人的生存哲学,他却在贫困的泥沼中选择了一条与世俗标准背道而驰的道路。高中时,他靠捡废品换钱购买学习资料,一天只吃两个馒头却拒绝特殊补助,理由是“还有比我更困难的同学”;进入清华后,他婉拒了能快速变现的商业合作,把时间投入到基础科研中,只因“想做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若以经济账本计算,他的选择或许“得不偿失”,但从精神账本衡量,他为社会储存了巨额“财富”:那些被他的故事激励的寒门学子,重拾了奋斗的勇气;那些抱怨生活不公的人,在他的经历中看到了抱怨的苍白。这种“反哺”恰是社会精神生态的修复剂,让人们在物质洪流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庞众望的事迹更折射出“逆境伟力”的社会学密码。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社会团结的根基在于集体意识的共鸣。他的故事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情,正因为他的经历暗合了普通人对“意义感”的追求。在“内卷”“躺平”成为流行词的当下,许多人在困境中感到迷茫,觉得个人努力难以对抗命运的重压。而庞众望用实践证明:再贫瘠的土壤,只要注入坚韧与热爱,就能开出生命的繁花。他在课间为母亲按摩的细心,在实验室钻研到深夜的执着,用奖学金资助学弟学妹的慷慨,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无数个瞬间击碎了“出身决定命运”的偏见。这种“于绝境中开花”的力量,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可能性——不必抱怨起点的低下,当下的每一份坚持与向善,都在为人生积蓄翻盘的力量。

更深层看,庞众望的被认可,反映出社会对“精神锚点”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个别“捷径成功”的案例被过度渲染,让一些人产生“奋斗无用”的错觉;阶层固化的焦虑,也让部分年轻人对未来失去信心。此时,庞众望的出现,如同在漂浮的社会心态中抛下了锚。

他的故事不是童话式的完美叙事,其中有过因家境贫寒被嘲笑的委屈,有过兼顾学业与家庭的疲惫,有过科研遇阻时的自我怀疑,但他最终选择了“再坚持一下”。这种带着真实痛感的成长,比完美的励志符号更有说服力。它告诉人们,坚韧不必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可以是在绝境中“逼出来”的能力;成功不必依赖锦鲤般的运气,也可以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必然。

感动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仰望,而是双向的激励。当我们为庞众望的事迹落泪时,本质上是在确认自己心中的价值标尺——我们依然珍视坚韧,敬佩担当,渴望突破。这种集体情感的共鸣,会悄悄转化为行动的动力:或许是职场中遇到挫折时多一份坚持,或许是生活中面对困境时少一份抱怨,或许是对需要帮助的人多一点援手。正如星火燎原,当无数人被这份感动感召,将“他的奋斗”转化为“我的行动”,就能形成重塑社会心态的强大力量。

庞众望这个从泥泞中走出的青年,其实是每个普通人的精神镜像。他让我们明白,伟大从不在温室的呵护里,而在风雨的洗礼中;不在与生俱来的光环中,而在绝地反击的勇气里。当更多人愿意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以坚韧对抗困境,以善良对待世界,以执着追求理想,我们的社会就会在无数微光的汇聚中,变得更加蓬勃而坚定。(黄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