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带孩子去旅行,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开阔眼界,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学到某个知识时能轻松理解。但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孩子在乎的可能和我们期待的南辕北辙。
我家孩子7岁多,也算是小小见过世面。从3岁后旅行比较密集,这4年里少说也有20多次。去过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石家庄这些大城市,也跑遍了省内的济南、青岛、潍坊、日照、泰安等地。
可通过仔细观察,我才发现,孩子眼里的旅行,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他根本不在乎去哪里玩,而是下面这几点。
在乎的是酒店带给他的新奇体验
对于住酒店,我们大人可能并不喜欢,因为常常换个地方就睡不好觉。但孩子却完全不同,新奇的体验让他乐不可支。
孩子偶然发现酒店的床垫很有弹性,忍不住跳起来当蹦床,还真被他尝试着了,跳个不停,乐此不疲。这成了他最初的快乐源泉。
后来,孩子发现有的酒店提供机器人服务,这可把他乐坏了。他找各种理由打电话到前台,要拖鞋、要牙刷,还特意点名机器人送。当如愿时,他把机器人当作好朋友一样抱了又抱,机器人离开时,他一路跟着跑到电梯口,依依不舍。这是他旅行的第二个快乐源泉。
随着旅行次数的增多,酒店带给他的快乐就更多了。
有的电视能够语音控制,他就会喊着他们的名字,发出各种指令,看是不是真的能受他控制。
有的酒店有浴缸,他就在里面玩起了游泳游戏,此后再到别的酒店,总是惦记着有没有浴缸。
这些在我们眼里稀松平常的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冒险。看着他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探索的样子,我才明白:对孩子来说,酒店本身就是一个大型游乐场。
在乎的是交通工具带来的移动快乐
对于交通工具,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快捷、舒适、费用等方面,而孩子却更享受的却是视觉体验。
相对于小轿车,孩子更喜欢拥有宽敞明亮空间的火车、地铁、公交车,就像一个个流动的小世界。
当这些交通工具风驰电掣地在路上行驶时,窗外的视野格外开阔,路边的景物完整而清晰地尽收眼底。在里面,孩子的身体活动也更加自由,玩玩具、画画,能做的事情更多更有趣,感觉很自在。
在天津玩的时候,还偶遇了一辆亲子自行车,后面带个小孩座位,可是发现了新大陆。
虽然他年龄较大,坐进去有些费劲,也硬是把自己塞到里面,让妈妈骑上车带着他大街小巷地兜风。
他一路上有说有笑,一会儿说:妈妈,这是茶楼!一会儿说:妈妈,这个地方好像来过。问他坐自行车是什么感觉,他说:很凉快,很舒服,太好玩了!
原来对孩子来说,交通工具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一段段奇妙的旅程。
在乎的是各种小发现
我们去旅行,就想看名胜古迹、和美丽的景色,而孩子却总能发现大人忽略的美好:
雨后的草地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小蘑菇,他像小兔子一样欢欣雀跃地采来,放在鼻子下闻一闻新鲜的味道,研究是不是毒蘑菇。
在路上遇到一些车辆、房屋、树木、花草、玩具,他就特别留意和自己见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看到一辆系着蝴蝶结的电动车,他兴奋地指给我看:妈妈快看!那辆电动车有蝴蝶结!咱们小区里也有一辆!
看到很多小朋友手里都拿着一个大大的气球,他就心存希望:妈妈!我也想要那样大的气球,我要蓝色的。当买到时,高兴得在广场上撒欢。
看着他为这些“小芝麻”开心不已的样子,我忽然明白了:孩子的快乐其实很简单,一个小发现就足够让他开心一整天。
在乎的是和谁在一起
旅行,给了孩子一次感受爱和温暖的好机会。
为了带孩子看风景、照顾安全,手机除了导航和看时间、付款外,很少拿起来刷个不停。为了让孩子能多长点知识,还挖空心思地和他聊天讨论,尽可能地让他感受当地的风情。
这样全身心的陪伴,正是孩子最想要的。所以,即使要走很远很远的路、花很多很多的时间,他也还是愿意继续走。
有一天结束发现走了3万步,怪不得孩子说脚疼呢!可就是这样,他还是一直坚持走到酒店。
孩子还喜欢有小朋友结伴而行,去海洋博物馆的时候,遇到一个上海的小朋友一起拼车,一见如故,他们在路上有说有笑。
本来不想坐网约车,担心会吐,可这一路却安然无恙。本来对海博不太感兴趣,可这样的共同目标,却让他很认真地看了5个小时。
原来他最在意的,从来不是目的地是哪里,而是陪伴他的人是什么态度,是和谁在一起。
写在最后
带孩子走了这么多地方,我算是明白了:
真的不用强求孩子记住某个知识,也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
也许很多年以后,他不会记得某个著名景点,但他一定会拥有一段段特别的记忆:
在中国科技馆搬过砖,在上海坐过旋转电梯,在天津和妈妈一起骑过亲子单车,在青岛的海边荡过秋千,在不同城市住过各有特色的酒店房间......这些特殊的记忆,又恰似一张细密的网,和我们的期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来,带孩子旅行不需要太多计划,不需要刻意教育。只要放下手机,放慢脚步,跟他一起重新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就是最好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