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说司马南停留在毛思想阶段,是何祚庥片面还是司马南片面

94岁的物理学家何祚庥最近又上热搜了,这次是因为他评价司马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停留在50年前"。这话就像往热油锅里泼了瓢冷水——要知道司马南可是坐拥2000万粉丝的"网红学者",而何祚庥本人当年也是中科院响当当的"反伪科学斗士"。两位"老炮儿"的隔空交锋,背后藏着的可能是一场关于"毛泽东思想到底过不过时"的世纪大讨论。

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何祚庥接受采访时的一句"大实话":"司马南同志看问题有极大片面性,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还停留在毛泽东思想阶段。"这话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在中文互联网上,司马南的拥趸们能组成好几个"加强团",而何祚庥这番言论,简直就像在球迷面前说梅西不会踢球。

但有意思的是,94岁的何老自己也是毛主席的"铁粉"。他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毛主席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领袖之一。"这就不免让人犯嘀咕:既然都推崇毛主席,怎么一个说对方"过时",另一个被说"过时"的反而成了保守派?这种"左右互搏"的场面,活像两个武林高手在比拼"乾坤大挪移"。

翻开《中国共产党章程》,白纸黑字写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华为任正非办公室常年摆着《毛泽东选集》,南街村至今还在实行"工分制"。这些事实像连环炮一样,把"过时论"轰得千疮百孔。

普通老百姓的反应更有意思。北京出租车司机老张说:"我们小区保安亭里都贴着毛主席像,你说思想过时?那为啥现在还有'毛泽东热'?"深圳的90后程序员小林则反驳:"用智能手机的人难道还要研究大哥大技术?"这场争论就像照妖镜,照出了代际认知的鸿沟。

表面上看,这场争论似乎只是学术圈的口水战。但细品就会发现,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开一个"雷区"——没人敢直接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何祚庥说的是"发展阶段",司马南粉丝强调的是"继承创新",活像两个高手过招,招式华丽却都不往要害处打。

反对声音也随之而来。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华(化名)私下吐槽:"把理论探讨简化成'站队游戏',这才是真正的片面性。"更有人翻出何祚庥早年支持"伪科学"的旧账,这场辩论眼看就要变成"扒黑历史"大赛。

就在争论渐趋平淡时,司马南突然在直播中甩出"王炸":"某些人嘴上说创新,实际连《实践论》都没读透。"他当场背诵《矛盾论》段落,直播间瞬间刷满"666"。这波操作好比辩论赛上突然亮出博士学位证书,直接把学术争议升级成"基本功PK"。

火药味越来越浓。何祚庥的支持者搬出他参与"两弹一星"的历史功绩,司马南阵营则晒出他走访贫困县的调研照片。双方粉丝在微博展开"史料大战",活像两军对垒时互扔"历史手榴弹"。

就当吃瓜群众以为要上演"院士VS网红"的终极对决时,官媒突然发文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持续过程"。这盆冷水浇下来,争论双方都默契地调低了音量。但明眼人发现,某知识付费平台悄悄下架了相关辩论课程,就像台风过后的超市,货架上突然少了最抢手的罐头。

新的裂痕却在暗中蔓延。年轻网民开始质疑:"为什么讨论理论总要扯年龄?"更有人尖锐指出:"用'过不过时'评判思想理论,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场争论就像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一个争议又冒出十个新问题。

某些"聪明人"总喜欢给思想贴保质期标签,仿佛理论也会像酸奶一样过期。他们一边说"要与时俱进",一边把"发展"理解成"淘汰",这种辩证法学得比抖音网红扭秧歌还滑稽。要是按这个逻辑,牛顿力学早该进博物馆了,毕竟相对论都出来一百多年了不是?

更妙的是,有人嘴上喊着"创新",实际连原著都没翻过几页。这就像点评满汉全席的食客,其实只吃过外卖炸鸡。当理论探讨变成"看谁引用语录多"的比赛,这不就是新时代的"掉书袋"大赛吗?

当94岁院士说"思想会过时",而2000万粉丝大V坚持"真理永不过期",您觉得这到底是学术之争还是流量密码?如果明天突然出土一部毛主席未公开手稿,您猜争论双方是会连夜修改观点,还是抢着第一个开直播解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当然,要是能用《矛盾论》金句开头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