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在“国际舞台”上上演了一场宛如现实版的商业“夺宝游戏”。2020年,闻泰科技经过三年时间,耗资百亿元成功控股安世,而今却遭遇荷兰政府发布资产冻结令,试图剥离中方管理权,甚至呼吁本土企业接手。这一系列操作,被包装成“保护本土企业和防范技术外流”,可在笔者看来,这戏码说白了就是披着合法外衣的商业强盗行为。
面对这场风波,闻泰科技的股票自然也坐上了“过山车”。但历史告诉我们,强者从不被动跟着命运起舞,尤其是在风暴中更能看出谁是墙头草,谁有真本事。闻泰科技的这段发展史,本质上是一场快速转型的企业求生与创新之路。
早些年,闻泰的主要业务是智能手机的ODM外包服务,这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帮人研发、生产和售后,贴牌代工。在智能手机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时期,闻泰靠着这块业务实现了如火箭般的营收增长,2019年时的收入规模达416亿元,几乎相当于2016年的四倍。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逐步饱和,代工这碗饭越吃越难,闻泰也敏锐地察觉到必须换个路子。
于是,闻泰决定向“硬核科技”进军——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着手布局功率半导体市场。2018年至2020年,闻泰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三年的收购,逐步从单一的代工业务转向“ODM+半导体”双引擎驱动。尤其是安世的车规级半导体产品,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关键支持,闻泰的业务范围也随之得到拓展。当消费电子开始疲软之际,它及时调整策略,甩掉了拖累业绩的多家ODM相关业务资产,集中精力在半导体领域大展拳脚。
这一波操作虽让公司收入短期内有些下降,但换回了更聚焦的战略模式。今年前三季度,闻泰半导体业务继续保持增长,综合毛利率更是从过去长年不到10%提升至近17%。更重要的一点是,公司不带感情地处理历史业务的“烂账”,显然没给业绩留后患,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9倍。
当然,树大招风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绕不过去的命运。2024年,美国率先将闻泰拉入“实体清单”,以技术封锁伺机打压。荷兰眼下的干预,也不过是因地缘政治影响被美国套牢做出的“顺水推舟”行为。可问题来了,这种自绝于中国市场的举动真的能奏效吗?
从安世方面的声明来看,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它已提前储备了足以撑过一年的成品和零部件,短期内客户订单不会受到太多影响。此外,安世约七成产能扎根中国,近半市场也在国内。即便荷兰真下狠手,中方仍有足够接手12英寸晶圆厂的封装业务,何况国内也在加速半导体方面的自主化。因此,与中国企业抢产业先机,最终可能会让荷兰人自己吃瘪。
其实回过头来看,我们更需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在全球化日益交融的背景下,为何仍有一些频频“变脸”,试图通过干涉市场规则来攫取利益?盲目干预面前,技术封锁的战车真的能跑得动吗?或许,这件事会成为一次另类的启示——强者不畏浮云遮望眼,真正的技术实力和深厚的市场根基才是面对干扰的底气所在。而对于那些“强盗逻辑”,历史终将还其一份真实的清算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