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吨钍核巨兽下水,福特级航母的黄昏来了?

未来的航空母舰

当航母发展到这个程度,已经不需要飞机跑道了,它的舰载机都是可以垂直起降的。

它的每一个部位都具有打击功能,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巨无霸。

这种航空母舰的防御系统是最先进的,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攻击到它。

当这样一艘航空母舰开到任何一个国家门口的时候,都是一种碾压式威胁。

这是一个网友大胆地猜测,其实也不完全是天方夜谭!

2022年9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助手”(ANCILLARY)项目,旨在开发无需跑道即可垂直起降的舰载无人机,通过螺旋桨升力转换实现平飞,机身配备侦察载荷和炸弹舱。这一项目在2024年7月进入两家公司竞标的实战化阶段,试图将水面舰艇改造为“无人机母舰”,以低成本实现海域监控和火力覆盖。而早在2013年,美国“布什”号航母已成功试验X-47B隐身无人机的自主起降,其留空时间和隐身性远超有人战机,一度计划取代部分F-35C的采购份额。

美国“福特”号航母虽搭载电磁弹射系统,却因强电磁辐射干扰舰载电子设备,导致2017年服役后故障频发,一次高强度作战的可靠性仅7%,直至2024年才勉强具备实战能力。

同样,中国“福建舰”作为首艘电磁弹射航母,虽跳过蒸汽弹射直接采用马伟明院士研发的电磁技术,但储能装置兼容性和海上稳定性问题仍需漫长调试。这些困境印证了博主观点:堆叠高技术反而加剧系统脆弱性,一艘“全能巨舰”的故障可能瘫痪整支舰队。

当然还有新概念武器。俄罗斯“锆石”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速度超8马赫,从发射到命中仅需3分钟,远超航母编队反应时间。中国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甚至迫使美军研发专用反导舰艇,试图拦截末段俯冲目标。而电磁脉冲武器可瞬间烧毁舰载电子设备,航母即便敷设隐身涂料或加固指挥中心,仍难抵御饱和攻击。

当“无法被攻击”的神话破灭,超高成本航母在廉价导弹群面前显得荒诞——2024年美军推演显示,一艘“福特”级航母的造价(130亿美元)足以采购2000架“助手”无人机。

未来海战的胜负手,或许藏在航母形态的自我消解中。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采用双舰岛设计,缩小上层结构以降低雷达反射;中国075两栖攻击舰以STOL构型(短距起飞着舰)搭载直升机,放弃固定翼战机以换取灵活部署。

这些尝试指向同一逻辑:与其建造“全能巨兽”,不如分布式部署轻型平台。正如美国海军陆战队将F-35B部署于两栖攻击舰,用4万吨级准航母执行制海任务,其效费比远超10万吨超级航母。

航母是否已成“钢铁恐龙”?

技术悖论:垂直起降无人机看似解放了甲板,却受限于电池能量密度。ANCILLARY项目被迫采用轻量化设计,载弹量与航程骤减,实战价值存疑。当航母为搭载无人机而削弱自身火力,无异于本末倒置。

战略陷阱:大国沉迷“航母竞赛”,却忽略战争形态已变。乌克兰用无人艇群击沉俄军舰证明,分布式杀伤链正淘汰集中式目标。福建舰电磁弹射耗资百亿,同等经费可建千架自杀式无人机,足以封锁海峡。

生态反噬:核动力航母需数十艘护卫舰组成编队,燃料与维护消耗堪比小国GDP。若遇电磁脉冲攻击,整支舰队可能瘫痪,成为现代版“马其诺防线”。

航母不会消失,但它的真正价值,或许只是吸引火力的钢铁标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