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小国宣布永久中立,联合国185票赞成,美俄罕见联手支持

185个国家,一个反对票都没有,这事儿你信吗?尤其是在联合国那种地方,美俄这两个几十年来的对头,居然能为了一个中亚小国,肩并肩地点了赞成。时间拉回到1995年12月12日,那天过后,地图上多了一个叫永久中立国的国家——土库曼斯坦。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玄乎。一个刚从苏联解体废墟里爬出来没几年的内陆小国,大部分国土是沙漠,除了天然气,几乎一无所有,怎么就能让全世界,尤其是那几个手腕最粗的大佬,都点头哈腰地给它盖个永久中立的章?

其实,你看那时的美国,刚刚打赢冷战,一副天下独尊的架势,它的眼睛早就盯上了里海盆地的石油和天然气。雪佛龙那些能源巨头的算盘珠子都快崩到联合国大厅了。与其费劲去扶持一个亲美政府,不如让土库曼斯坦直接中立。这样一来,资源就成了公开市场上的商品,大家凭本事凭钱拿,不用再搞那些军援换石油的复杂操作,对美国来说,这是最划算的生意。

而另一头的俄罗斯,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那会儿的俄罗斯,自家后院都快着火了,叶利钦政府正头疼怎么跟西方套近乎,甚至还琢磨着怎么挤进北约的门。对于中亚这块曾经的自家地盘,它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土库曼斯坦选择中立,不倒向任何一方,也就不倒向美国的怀抱,对虚弱的俄罗斯来说,这算是止损,是个可以接受的局面。一个稳定的邻居总比一个潜在的对手前哨站要好。

所以你看,联合国那一天的投票,哪是什么世界大同的和谐场面,分明就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大国们各有各的盘算,而土库曼斯坦这个小角色,恰好找到了那个能让所有大佬都舒服的平衡点。

当然,能想到这招,土库曼斯坦自己的领导层也绝非等闲之辈。1991年独立后,他们环顾四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自顾不暇,南边的阿富汗和伊朗更是火药桶。自己手里捧着全球第五的天然气储量,就像一个三岁小孩抱着金砖走在闹市里,随便被哪个大国拉拢过去当棋子,都可能粉身碎骨。与其赌上国运去站队,不如干脆掀了桌子,宣布谁的队我都不站。

1992年,他们在宪法里就悄悄埋下了积极中立的种子,同年加入联合国,转手就递上了永久中立的申请。这一套操作行云流水,目的明确:我不想玩你们的游戏,但我想让你们都来保护我,别让别人来我这儿玩游戏。

这步棋走得确实高明。决议一通过,国际援助就跟上了,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修路建校,天然气管道一条通往伊朗,一条通往中国,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它还真就利用这个中立身份,当起了区域调解员,撮合里海沿岸国家开会,商量水资源分配,避免了邻国之间为了一条河打起来的狗血剧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周围不少国家被制裁得够呛,它却因为中立,能跟各方继续做买卖。

从中国的视角看,土库曼斯坦的这条路很有意思。我们一直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究和平共处。这个沙漠小国,不大喊口号,却用最实际的行动,在大国夹缝中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路。后来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能顺利在中亚推进,也多亏了有这么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

不过,中立这顶帽子也不是万能的护身符。隔壁阿富汗一有风吹草动,土库曼斯坦的边境就得高度紧张。军备透明的规定让它的自卫能力多少有些受限,等于把身家性命一部分寄托在了大国的信誉上。看看历史上的其他中立国,瑞士在科索沃战争时派兵维和,2022年又冻结俄罗斯资产;爱尔兰把自己的空军基地借给美国用。这些都说明,永久中立这四个字,在复杂的国际政治里,颜色也会慢慢褪去。

说到底,土库曼斯坦这三十年,就像在沙漠里走钢丝,脚下是滚烫的黄沙和诱人的油气,手里唯一的平衡杆,就是中立这两个字。这根杆子能撑多久,没人知道,但这的确是一种小国的生存智慧,一种在丛林法则里,努力让自己活得更体面一点的尝试。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