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黄金会说话,它可能会羡慕现在的内存条。”在今年囤内存条的戏剧性大戏中,价格飞速上涨的这片小小电子元件俨然从工具变成了“理财神器”。7月份花509元买的DDR5内存条,如今活动价已经涨到了1158元,短短数月翻倍不止,连“吃瓜群众”都忍不住吐槽:“这是电子产品界的金融大奇迹啊!”
价格坐着火箭往上的现象并非孤例。据市场数据显示,10月13日至18日间,DDR5、DDR4内存条的均价相较9月份分别暴涨了58.73%和43%。再看看同期的国际金价、上证指数等主流投资品种,全都只能默默站在旁边喊加油。有人不禁调侃,如果再来一波“双十二涨价潮”,囤“内存条”可直接上位成为“全民副业”,带着“硬盘贵族”的身份成为新兴手段。
价格每天上调,内存条成了一天一个价的“珍宝”。杭州百脑汇的一位商家就无奈表示:“干了多年,没见过内存条涨得比存储容量还快。”虽然货源没断供,但动不动“翻倍”的市场行情让很多消费者痛并快乐着,有人悠哉地在闲鱼卖出早期入手的内存条赚一笔;也有人开始担忧,装一台台式机的预算已经从原本的几千元,跳着脚涨到了要增添数百到上千。
那么,到底是哪个幕后推手在带动这场涨价潮的高潮戏码?答案简直写着“科技的野蛮一面”。AI带着它的服务器需求强势登场,现在单台AI服务器对于内存的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这意味着大量产能被压榨,一手买断计算力的“大佬”直接把DRAM市场冲得哑口无言。更值得关注的是,以三星、海力士为代表的一些巨头还在调整内存产能策略,把精力转向高利润的HBM和DDR5研发,将DDR4逐步边缘化,这一操作除了逼得前代产品逆袭,还让普通消费者成了供应链的“牺牲品”。
存储成本上涨问题已如水波蔓延,不仅PC内存涨价,就连手机、笔记本都戴上了“涨价可爱帽”。手机企业小米总裁卢伟冰直言“存储成本飙升远超预期”,这背后反映出整个消费电子行业正承受成本压力。英国的Raspberry Pi因内存价格飙升了120%宣布涨价,这种全球传导效应让人不禁想问一句:“买不起的电子产品党,还有谁能保护他们呢?”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要反思的是,硬科技的快速发展是不是注定要牺牲普通消费者的权益?AI技术创新无疑是撬动未来的大杠杆,但当硬件成本随之失控,这种“快速发展”的代价显然需要平衡。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有更公开透明的行业指导,以及更多对消费者友解决方案的出现,比如价格监督机制、存储厂商与用户的利益平衡等。如果科技只是服务“一部分人”,那么如何向“全体利益”靠拢,这是行业最终要答的问题。
有人说,科技造福了社会,可当身后的代价显现时,是否还会有“被抛弃”的人群?内存条的飞涨背后潜藏着整个电子产业链的供需问题,也反映了技术发展的苦果是如何砸到消费者头上的。而你呢,当面对这一变化时,又该如何跨过这道“数据鸿沟”?选择“囤货”能否真的解决你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