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吃到一半刷到郑智化微博,‘25公分落差’让轮椅卡在机舱口,‘我不是登机,是连滚带爬’——那一刻多少人心里咯噔一下?情感描述或有夸张,但机场升降车不调高度、司机冷眼旁观的现实,却让人无法回避。而另一边,美兰机场一位师傅二十多年如一日,背人、抬轮椅,连人带车送上客梯车,靠的不是制度流程,而是‘把乘客当家人’的本能。两相对照,表面是服务态度差异,深层却是机场是否具备‘人本意识’的差距。本期播客,我们不只聚焦个体事件,更想探讨:为什么有的机场能把乘客当家人,而有的却缺少基本温度?设施可以升级,员工可以培训,但人心的温度如何找回?或许答案就藏在普通人每一次‘多看一眼、多帮一把’的微小善意里。
主持人:说真的,你刷到郑智化那条微博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不是也愣了一下?我那天正泡面呢,手机一震,点开一看——好家伙,25公分落差?轮椅推不进去?这哪是登机,这简直是‘登高挑战’啊。你当时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事儿不对劲? 嘉宾:老实说,我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但看完视频和他描述,我信了。你想想,25公分,差不多半米高,轮椅卡在门口,人又没法跨过去,司机还冷眼旁观——这不是服务问题,这是基本人性问题。不过我得说,你这种‘泡面刷微博’的反应,挺真实的,说明这事儿戳中了普通人心里那根弦。 主持人:对吧?我就觉得,这不光是郑智化一个人的事儿,咱谁家没个老人、没个腿脚不便的亲戚?万一哪天轮到我们自己,或者我们带的家人,遇到这种‘台阶鸿沟’,是不是也得气炸?你有没有想过,正常情况下,机场该咋帮特殊旅客登机? 嘉宾:嗯,我得跟你解释一下,其实标准流程是这样的——升降车停到机门,高度要对齐,轮椅直接推进去,人不用动。说白了,就是‘车到门开,人不动’。但深圳机场那次,车停那儿,门开着,人却卡在中间,司机还不愿意调高度——这根本不是‘服务不到位’,是‘流程没执行’。你听我这么说,是不是觉得更气了? 主持人:哎哟,你这么一说,我更来气了!那美兰机场那位师傅呢?人家二十多年服务经验,背人、抬轮椅,连人带车一起抬上客梯车——这哪是干活,这是把乘客当家人啊!你想想,要是你坐飞机,遇到这种师傅,是不是心里暖得不行? 嘉宾:说实话,我看到美兰那位师傅的描述,眼眶都热了。二十多年,帮了无数人,背过、抬过,连轮椅都不放过——这不是‘服务意识’,这是‘人情味’。反观深圳那位司机,人家郑智化都快急哭了,他还在那儿‘冷眼旁观’,连升降板都不愿意调一下——这差距,简直像隔着条银河。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已经不是‘态度差’,是‘没心’? 主持人:我懂你的意思,但咱也得说句公道话——郑智化那句‘连滚带爬’,是不是有点夸张?我看有网友说,视频里没看到他真滚,机场人员其实也在帮忙。你作为理性分析者,怎么看这个‘夸张’问题? 嘉宾:坦白讲,我同意网友的说法——‘连滚带爬’确实有点情绪化。视频里确实能看到登机桥面和机门有台阶,机场人员也有协助,但问题是,协助没解决根本矛盾——台阶还在,人还是卡着。所以郑智化情绪激动,我能理解,毕竟他行动不便,又没人主动帮忙,换谁不急?但咱得区分,是‘事实夸张’还是‘情绪真实’。你是不是也觉得,就算他夸张了,机场的问题一点没少? 主持人:对,我完全同意!就算他‘夸张’了,那25公分落差是实打实的,司机不调高度也是真的。这事儿的核心,不是他怎么说,而是机场怎么做。你说,深圳机场道歉了,说要优化服务,但光道歉够吗? 嘉宾:说实话,光道歉是远远不够的。你想想,美兰那位师傅,二十多年如一日,背人抬车,靠的是什么?是培训?是制度?还是‘把乘客当家人’的本能?深圳机场缺的不是道歉,是‘服务意识’的土壤。我建议他们先从‘一线员工培训’开始——不是教他们怎么调升降板,是教他们‘看到乘客卡住时,第一反应是‘我该帮’,而不是‘我不管’。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种‘人本意识’比任何流程都重要? 主持人:我太认同了!流程可以写在纸上,但‘人本意识’得刻在心里。你说,要是每个机场员工都像美兰那位师傅,咱们出行是不是安心多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温暖服务’,其实成本不高,但回报巨大——乘客开心,口碑好了,机场形象也上去了。 嘉宾:没错!而且你想想,美兰那位师傅,二十多年服务经验,背过多少人?抬过多少轮椅?他没拿额外奖金,也没被表彰,但他的行为,比任何广告都值钱。深圳机场要是真想改进,不如直接请这位师傅去讲课——不是讲‘怎么调升降板’,是讲‘怎么把乘客当家人’。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种‘人本服务’,才是机场真正的‘软实力’? 主持人:我完全被你说服了!这事儿说到底,不是‘设施缺陷’或‘人员态度’的单选题,而是‘系统性改进’的多选题——设施要改,人员要训,更重要的是,得让员工心里有‘人’。你想想,要是下次你带爸妈坐飞机,遇到美兰那种师傅,是不是觉得特别踏实? 嘉宾:对,我特别有共鸣。其实机场服务,说白了就是‘让乘客安心’。设施可以升级,流程可以优化,但‘人’的温度,是任何机器都替代不了的。深圳机场要是真想学美兰,别光看‘背人抬车’的动作,要看‘为什么愿意背、愿意抬’的初心。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种‘初心’,才是服务的最高境界? 主持人:我太有同感了!这事儿给咱们的启示就是——出行服务,不是‘完成任务’,是‘传递温暖’。你有没有想过,咱们普通人,其实也能做点什么?比如,看到特殊旅客需要帮忙,主动搭把手,哪怕只是指个路,也能让他们的旅程暖一点。 嘉宾:说得好!其实服务不是机场员工的专利,咱们每个人都能参与。你想想,美兰那位师傅,二十多年如一日,靠的是什么?是‘看见需求’,是‘主动帮忙’,是‘把乘客当家人’。咱们普通人,哪怕只是多看一眼、多问一句,也能让服务链条更温暖。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种‘微小善意’,才是改变服务生态的关键? 主持人:我完全同意!这期节目,咱们从郑智化的微博聊到美兰师傅的温暖,再到深圳机场的反思,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服务,是‘人’的事儿。你要是觉得这期对你有帮助,请分享给你认为会需要它的朋友。欢迎关注,我们下次接着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