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剩饭全网吹捧年轻人抢剩菜盲盒现实门店稀得可怜,谁在造热

这两年一打开手机,关于剩菜盲盒的话题总是能刷到,仿佛年轻人都在疯抢这种“低价环保美食”。

有短视频号喊着“9块9吃五星酒店剩菜”,有资讯号夸“省钱又时髦,大家都离不开”。但真要问身边人,有几个真正在抢?这事到底是真的火起来了,还是被网络炒作的?

先给没接触过的朋友说清楚,剩菜盲盒其实就是餐厅当天没卖完的饭菜,商家打包后低价卖出,买的人不知道里面具体是什么,属于开盒才见分晓。

这个点子并不是咱们国内先发明的,最早是2015年丹麦搞出来的,叫“TooGoodToGo”——把超市餐厅当天剩下的但还没过期的食物,装进一个袋子低价卖,

平台现在都扩展到了十几个国家。

很多国外案例确实挺诱人,比如新加坡,有人花几十块能买到高级酒店自助餐剩菜,偶尔能捡到龙虾、牛排,感觉特别划算。

但国内情况就不一样了。平台像“惜食魔法袋”“米粒盒子”,其实2022年才开始试水,到了现在也没形成什么潮流。

就说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能参与的商家多是社区小面包店、小咖啡馆,五星酒店很少参与。新一线城市更别提,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商户接入。

对于商家来讲,剩菜盲盒操作起来麻烦,利润不高,还得防着食品安全问题;而对消费者来说,踩雷的也不少。

网上各种论坛、评论区一搜,吐槽的声音一点不比夸赞的少。有人说盲盒里味道一般,还没超市晚上打折便当新鲜,路费加起来反而不值。

还有人中招,买了一份卤味,结果发现里头的鸭翅离过期只剩几个小时,根本吃不完,最后只好扔了。

很多年轻网友直言,自己不是不环保,而是剩菜盲盒太麻烦,得抢购还得亲自去取,而且内容还不确定。比起这折腾的过程,公司楼下随手买个打折便当,省心又省钱。

说到底,是不是“年轻人都爱抢剩菜盲盒”,其实更多是算法和营销在搞事。

你点开一次相关视频,平台马上给你推更多这种内容,看得多了自然觉得好像大家都在抢,实际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真实用户。

“年轻人”这个标签本来就是流量密码,前两年热议“躺平”“精致穷”,现在又轮到剩菜盲盒了。

但年轻人的实际选择很简单,讲究的就是划算、方便、新鲜,不会只因为网上说火就跟风买账。

剩菜盲盒这个事,出发点确实不错,既减少食物浪费,也能让部分人省点钱。

但目前国内的现实是,品类少、覆盖范围小,临期时间短,还经常有营销套路夹杂其中,真正能吸引年轻人的还远远不够。

要真火起来,还得解决不少问题,比如多开发些大家喜欢的菜品,明确标注过期时间,最好能送货上门,别让人来回跑。

年轻人消费很理性,东西值不值,自己心里都有杆秤,谁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买东西还是得踏实靠谱。

归根结底,网络话题可以炒得热闹,但真到花钱买东西时,大家还是会拿实际体验来衡量。

剩菜盲盒想要变成生活常态,还得看产品和服务能不能真正做到让人满意,而不是靠一波又一波的舆论带节奏。

毕竟,谁都希望花出去的每一分都买到值得的东西,这才是现实生活里最实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