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航天研究所负责人瓦希德·亚兹达尼安一张嘴,差点没把人给气笑。他说因为GPS经常中断,正考虑接入中国的北斗系统,话锋一转,却又强调需要“评估潜在风险”。面对美国GPS时唯唯诺诺,换成中国北斗就忽然“重拳出击”,这番操作着实让人看不懂。
这就好像一个人快渴死了,旁边有人递来一瓶干净的水,他却非要嘀咕一句这水有没有毒,而对自己手里那瓶时不时就被人抽走的浑水,反而宝贝得不行。这种行为模式,似乎恰好配得上它正在经历的苦难。
伊朗对中国的善意屡屡犯这种疑心病,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背后的根源,恐怕还是内部某些人对西方抱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似乎总觉得,可以把中国的合作意向,当成是向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你看,我现在有备胎了,你是不是该对我好一点?这种小聪明,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往往最先出局。
我们不妨把镜头拉远一点。北斗系统是什么?是中国花了整整二十六年,先后发射了五十九颗卫星,投入了超过百亿美元才建成的国之重器。它的可靠性,已在东盟、中东欧及非洲多个国家得到验证。甚至于,北斗独有的短报文功能,在某些特殊场景下比GPS还好用。伊朗技术官员担心的所谓数据安全,通过加密技术和服务器本地化部署,根本就不是问题。所以,他口中的“风险”,说白了就是个政治态度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负责人还宣称,伊朗计划在三到五年内建成自主导航系统。这就有点脱离现实了。航天这东西,不是光靠喊口号就行。中国能成,是因为我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顶尖的人才储备和强大的国家意志,一步一个脚印走了二十多年。而伊朗目前的航天发射成功率尚不足七成,自主发射的卫星也只停留在低轨道通信级别。拿这么薄弱的技术基础,去挑战全球顶级的技术高峰,这不叫雄心,叫妄想。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很微妙的心态在作祟。一些人深受西方舆论影响,骨子里看不起同样来自东方的中国。他们一方面承认西方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却觉得,中国能做到的,那肯定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东西,所以“我上我也行”。这种逻辑,完全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实,俄罗斯也曾向伊朗抛出过橄榄枝,提议共同合作开发格洛纳斯系统,结果同样是不了了之。在多个选项间持续的徘徊、算计和犹豫,正在不断消耗伊朗为数不多的战略机遇期。
说到底,这场关于卫星导航系统的纠结,不过是当前伊朗诸多困境的一个缩影。当一个国家的野心超越了自身的能力,当无端的怀疑遮蔽了理性的判断,它的战略困境就永远找不到出口。在这个由科技实力重新定义国际权力的时代,如果不能破除对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未来恐怕依旧是这些年苦难的不断重复。
